2013-05-21 中国科学报(第5版)
■方之熙
协同创新是当下很热的一个词汇。然而,对于协同创新的理念与机制,中国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仍处于摸索之中。
在日前举行的2013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公司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成立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这是英特尔引入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在国内成立的第一家协同研究院(ICRI),该研究院协同创新的模式是开放式的,研究成果都向社会公开。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来问我,英特尔作为一家企业,为什么要搞这种开放式的研究?
在失败中不断前行
从1996年英特尔研究院成立伊始,就开始了与高校合作的历程。作为首批加入英特尔研究院的员工,我见证了十几年来英特尔与高校在合作理念与机制上的变迁。
英特尔与高校最初的合作,是以实验室为单位的,主要通过资助相关领域的教授以达到与高校沟通、积累后备人才的目的。
现在想起来,这一阶段应该属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研究的目标不是很清晰,资助的方式也类似“撒胡椒面”。
这样的方式实行了四五年,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随着英特尔研究院声誉的日益提升,即便不通过这一方式,高校也会主动了解到英特尔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在此情况下,如何转变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成为我们开会时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卫·特尼豪斯(David Tennenhouse)的加入让我们与高校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R)等工作经验的特尼豪斯的主导下,我们选择了美国MIT、卡内基梅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四所著名高校,派驻英特尔的员工,与这些高校的教授们分别成立了四个小的英特尔研究院(Lab-lit)。
然而,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分有效。尽管学校很好,教授们也很大牌,但研究的方向过于偏重基础研究,离英特尔产品很远。与此同时,驻扎在各大名校的英特尔员工在找教授组成研究团队时,发现很难将他们整合起来。最后的结果是,花了很多钱,出了不少文章,但对英特尔的业务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2008年,计算机界遇到了“功耗墙”问题,处理器由单内核向多内核发展成为趋势。为了解决在此过程中遭遇的硬件和软件等诸多问题,我们和微软启动了一项联合研究项目。
提交申请的教授中有很多在学术界已经很有声望了,但还是要接受我们的严格审核。有些教授对我们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被人家这样问问题了,感觉很奇怪”。最终,我们选择了5所学校进行合作。
首先,我们意识到,与教授们合作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该方向一方面要比较长远,另一方面也要离应用比较近,至少未来20年内是产业界的主流方向。
此外,与课题相对应的投入不能太少。要让教授们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将研究深入下去。而且,企业、高校和政府的资金匹配至少要按照1∶1∶1的比例进行。
创新是IQ,协作是EQ
由于ISTC计划的成功实施,英特尔决定将该协作研究模式拓展至全球范围。2012年,英特尔正式启动了ICRI计划,希望在5年内投资4000万美元,与除美国外的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协同创新。
我们之所以在中国成立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主要还是因为国内领先的研究水平。与我们合作的中国教授们,不仅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知识产权的局限之一,就是会对企业间的合作带来障碍,同时也会限制研究成果的应用空间。因此,我们与高校在建立科学技术中心和协同研究院时,倡导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以鼓励产业界形成更良性的竞争。
(作者系英特尔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计红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