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8 扬子晚报(第A38版)

颐和路街景

颐和路高级住宅区鸟瞰。图片均为南京市档案馆提供
在南京主城北,有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不足一公里的道路,名叫“颐和路”。与如今的清幽宁静不同,半个多世纪前的这里,曾经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不经意间,你还会发现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穿梭其中,有不少还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它的周边,有民国时期留下的众多高级住宅和大使馆,是南京民国公馆的集中地。民国色彩、林阴小道、专业规划、传奇故事……使她显示出独特的韵味,散发出浓郁的“文艺”气息。
通讯员梅正亮扬子晚报记者朱威
这是高端住宅区 运用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体系
每年四五月,是“公馆区”最美丽的时节,整个颐和路被包裹在深深浅浅的树阴里,形成一条拱形的绿色长廊。光影稀疏,淡黄色的院墙沿路伸展,一幢幢二层西式洋房掩映其中。英式、德式、法式、西班牙式……风格各异,几乎毫无雷同。
“颐和路一带的规划运用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体系,这都和上世纪二十年代,国民政府公布的《首都计划》有关。”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韩冬青介绍道。记者几经查找,终于在南京市城建档案馆找到了《首都计划》(1929年12月)泛黄的身影。这是一部由美国建筑师墨菲(曾设计过北大燕园)和工程师古力治领衔制订的城市规划,颐和路一带在当中被规划为高端的住宅新区,并于上世纪30年代初实施建设。
由留学生设计
多是西方现代和古典建筑
为什么要把颐和路一带规划为高端的住宅区?有人说,颐和路所在的城北是民国党政军要员、富豪等权贵阶层的办公和入住地,必须与城南“平民区”有一定的距离。具体原因虽然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首都计划》“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道路规划一开始并没有“风水”的考虑。
韩冬青教授告诉记者,公馆区的建筑多为西方现代和古典建筑风格,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在此做了设计尝试。然而具体到每一幢建筑,其风格都是根据“业主”的喜好决定的,《首都计划》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至于“文青”们普遍推崇的淡黄色院墙,计划中也没有特别的说法。有一种推测是,黄色既表示当时入住在此的民国权贵阶层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又表达出他们对新生活的“温暖”向往。
先进污水处理系统
投资2.6万美元能“雨污分流”
“《首都计划》的规划特点,不仅在于严密的路网,还在于地块、街坊和道路之间的统筹。”韩东青说。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颐和路上的公馆绝大多数都有机动车出入口,而且每两幢公馆的围墙之间,还有2米的间距。
除了整饬的规划,颐和路公馆区还具备当时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记者查阅南京档案馆资料发现,为了对颐和路、江苏路一带公馆住宅和部分外国使馆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1935年,国民政府投资2.6万美元,在江苏路建成了“南京市新住宅区养气(这是原文,无误)化粪厂”,这也是南京较早成立的污水处理厂。值得一提的是,污水处理系统的下水道工程实现了“雨污分流”,为雨水和污水设置了不同的管道。
为何取名“颐和”
有保养、祥和的意思
在公馆区采访时,记者曾几次迷路。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才弄清这片地区的主干道即是“颐和路”,那么为什么取名为“颐和路”呢?南京地名专家薛光认为,这条路是1931年命名的,取自“北京颐和园”,有保养、祥和之义。
记者注意到,公馆区布局犹如迷宫八卦阵,纵横交错的道路呈方格网和对角线布置,共将此地划分成了12个地块,225幢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置身其中。每一个院落还有一面临街,门牌号按单、双分列在道路两边,十分特别。许多公馆铁门紧闭,微露的屋檐和攀援在院墙上的藤萝,让人忆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仔细探究每一幢建筑,你会发现,汪精卫、陈诚、阎锡山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人都曾住在这里,民国的许多重头戏也都曾在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