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出行,如何不再承受拥堵之困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3-04-23浏览次数:812

2013-04-23 新华日报(第A07版

破解城市管理顽症系列报道之六
出行,如何不再承受拥堵之困


  “上班路上,千里车流,万里人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总是红灯憋出尿!”这几句网友调侃的词,形象描绘出城市拥堵的现状和交通参与者的无奈。

  【症】突破“警戒线”,

  拥堵成常态

  说到城市道路拥堵,南京在全省无疑最具代表性。

  “现在才下午4点,由南向北车流已经见堵。”4月22日,南京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葛川平正在建邺路中山南路路口值勤,“晚高峰又提前了,以往要5点以后才到来。”

  葛川平已从事交警工作18年。在他印象中,原来南京交通早高峰、晚高峰非常明显。现在高峰时间提早并延长,平峰时间越来越短,而且中间还夹杂着小高峰。“过去,‘三八’妇女节、情人节等节日不会堵,而如今,在这些小节日的下午两三点,车流量就一下子猛增起来。”

  南京市交管局秩序管理科科长毕衍蒙将目前南京交通状况概括为:拥堵范围广、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从空间分布看,拥堵正从主要交通节点向路段、路网蔓延,由中心城区、老城区向周边地区蔓延。从时间节点看,主城平峰期拥堵开始出现,高峰时间向两头延长,城东干道、中央路中山南路、江东路晚高峰拥堵甚至延续到晚上8点半。

  20公里∕小时,这是国际公认的大城市交通拥堵警戒线。而目前南京高峰期90%的主、次干道处于饱和状态,平均车速12公里/小时,快速路平均不到20公里/小时,已经突破“拥堵警戒线”。就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堵车数小时的小朋友终于无法忍受,暴跳如雷地打开车门,指着地上的一只蜗牛大骂:“我忍你很久了!从北京西路一直跟着我,到江东中路了你居然敢超了我的车!”这一搞笑的段子,虽然夸张,却也引人思考。

  【析】车辆增速猛,

  占道施工多

  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显而易见。从2004年底到2012年底,8年时间南京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100万辆,增加的9成以上都是私家车。目前,平均每百户南京家庭拥有私家车40.6辆。

  “私家车的猛增,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路资源的争夺和拥堵,可以说南京老城道路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杨涛认为。

  “当下南京的道路拥堵,占道施工工程太多是重要原因。”毕衍蒙分析,城西干道、江东路、纬一路、大桥北路等路段都在进行快速化改造,纬三路建设过江隧道,地铁7条线路并进。全市有31条干道、500条支路街巷进行雨污分流和环境综合整治。“涉路工程数量多、面积大、时间集中,施工占道使原本不富余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同时又带来车辆绕行,城区未施工干道几乎全部受到冲击,导致全市路网通行能力下降20%左右。”

  “南京城市交通正处于阵痛期。”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博导陈学武教授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道路资源需求总量上升。而由于城市建设,有限的道路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道路提供的通行能力和需求失衡。公共交通系统还不发达,其承载力、吸引力不够,导致众多市民开车出行,又加剧了拥堵。

  路外停车泊位短缺严重也是原因之一。“支路街巷路内大量停车,有效路面被占用,大大降低了支路街巷为干道分流的作用。”毕衍蒙说。

  另外,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也影响着通行效率。行人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任意抢行、超速、路口加塞、直行车道掉头、强行并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了通行不畅。

  【解】“P+R”加“K+R”,

  让公交发挥更大效益

  缓解交通拥堵,既要解决当前的阵痛,又要着眼长远。

  多位专家指出,城市建设的速度要与交通承受能力之间做好平衡。“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在时间和地域上相对错开。同时,对某条道路封路施工之前,最好具备一定的分流条件,让车辆有其它通道可走。”

  据了解,上海“拍牌”已施行10多年,北京、广州也相继“摇号”,北京还按车牌号尾数限行,南京是否会用限牌、限行来治拥堵?毕衍蒙认为,目前南京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按尾号限行,也可能造成有的家庭购买两辆车。她更赞成对进闹市区的车辆收取拥堵费,“占用稀缺资源就应付出,这才公平。”

  应该看到,限牌、限行只是治标不治本。“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尽快推动轨道成网,完善地面公交系统,扩大公交网覆盖面,让大家尽量选择公交出行,才是治理拥堵的根本之策。”陈学武表示。

  “道路并不是越宽越好。”毕衍蒙提出,一定要摒弃“低密度、宽马路”的道路建设思维,“路网要高密度、窄路幅,这样结构才合理,而不是拼命拓宽一条道路。”

  陈学武提醒,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换乘设施一定要同步建设,千万不能等建成之后再来考虑。江苏汇商律师事务所主任邵忠也建议,在江宁、中山门外区域、长江以北地区等建设“P+R”综合换乘中心,让大家能够换乘公共交通进城。“P+R”即停车换乘,市民早上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或公交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或公交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P+R”之外,陈学武又提出“K+R”的新概念。其中的“K”指“Kiss”(吻),也就是“即停即走”:在轨道交通出口设立机动车短暂停靠点,开车送孩子上学或送家人上班,到地铁站后下了客即走。“系统优化了,公共交通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报记者  任松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