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成贤街墨气书香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3-04-05浏览次数:2668

2013-04-05 扬子晚报(第A30版

  韩芮竹在成贤街。韩冬青摄

  

 

  “成贤街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其线形微微弯曲,最宽处不过十米余。虽称之为街,却少有城市街道的喧闹之声。”近日,南京高二女生韩芮竹,花费数月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用散文的方式追慕了金陵名街——成贤街六百多年的“墨气书香”。

        扬子晚报记者朱威

  为了观察建筑想到成贤街

  谈起成贤街,17岁的韩芮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从上幼儿园起,成贤街就是我背着书包早出晚归的所在。明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曾设在这里,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韩芮竹说。原来,韩芮竹的家就住在成贤街上,她所上的东大幼儿园与成贤街仅有200米之隔,小学母校南师附小与现在就读的南京外国语学校,都在成贤街附近。

  “除了从小在成贤街附近长大之外,丫头想研究成贤街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希望为将来研究建筑做一些素材积累和写作练习。”韩芮竹的父亲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教授韩冬青说。韩冬青告诉记者,女儿上了高二之后,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设想,她曾和自己聊过,说想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韩冬青听了女儿的想法后,建议她先学习建筑学,因为建筑学是所有设计类专业中最具综合性的。而要学习建筑,首先得从观察城市和建筑开始。说到观察建筑,韩芮竹想到了成贤街。

  花费几个月研究写稿

  因为对成贤街比较熟悉,韩芮竹其实很早就想写一些相关的文章。据韩冬青介绍,女儿一直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本子,专门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其中不少都与成贤街有关。但是真正开始着手写文章的时候,韩芮竹发现,自己之前的“随笔”写得太“飘”,太情绪化,没有很好地体现成贤街历史。怎么办?她想到了图书馆。然而阅读之后,她发现,单是光靠书本上的记载是不够的,它们有的“冷冰冰”,有的甚至并不靠谱,于是,她决定靠自己的眼睛去探一探究竟。

  “今年寒假起她自己再次实地体验了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旧址)、杨廷宝故居、南京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等建筑,我还陪了她几次。”韩冬青回忆起与女儿的“成贤街探访之旅”。给父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教授主持设计的南京科学会堂很有兴趣。“钟训正教授是我的老师,而成贤街附近的另一处建筑——中央研究院(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处)的设计者杨廷宝则是钟训正教授的老师。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多次走访之后,韩芮竹对成贤街有了新的理解:这条街的人文气脉,不仅来自沉默的建筑物,还来自一代代学人的传承。中心思想确定后,韩芮竹便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写稿。从查阅素材,到组织文字,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链接

  韩芮竹文章节选

  如今,成贤街的书生意气依旧浓郁。原中央大学在1949年后历经革新,其校址衣钵如今由著名高等学府东南大学传承,在“止于至善”的治学传统中俊贤辈出,屹立世界大学名校五百强之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成贤街北端东侧新添一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教授主持设计的南京市科学会堂,以简洁又儒雅的现代风格与民国时代宫殿风格的考试院隔路相望,透射出现代学术已转向人文与科技并重的服务社会的崭新价值观。即便是身处商业化的时代,成贤街上的店铺也依旧是衍生自校园和学子的需求,杂志书店两三铺,办公文具四五店,文印图社六七家,个个离不开一个荡漾数百年的笔墨主题……

  自明朝以来,成贤街墨气书香,六百年不绝。不过,这“成贤”一词的意蕴却是与时俱进,新意迭出。无论是居于此地的市民,还是他乡的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领略到成贤街处处浸染着的浓浓书生意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意境吧。这从古至今流淌不竭的人文气脉,谁能分辨是来自于一栋栋沉默不语的历史遗构,还来自于一代代学人的薪火相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