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我省居民运动不合理 要么一动不动要么拼命运动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3-03-12浏览次数:786

2013-03-12 南京晨报(第A06版

调查显示,我省居民运动不合理,八成人运动量明显不足,运动的又多是被迫运动




 



漫画施璐敏

 

       为了减肥,天天在跑步机上跑上10公里,结果引发“跑步膝”。不当的运动方式给健康带来反作用。江苏省的有关调查显示,我省居民主动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专家提醒,要想健康,不但要运动,还要合理适量运动。

  案例1

  要么一动不动

  动起来每天跑10公里

  结果连跑俩月膝盖磨损

  去年底,陈女士发现自己胖了一圈,儿子、老公经常会开玩笑说她肚子上套了个游泳圈,备受刺激的陈女士办了一张健身卡,每天到健身房跑上10公里,同时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捺着性子记下“跑步日记”。

  陈女士认为,自己以前缺乏锻炼,而跑步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消耗脂肪,所以每天咬牙跑。两个月不到,陈女士的体重下降了5斤,但膝盖也莫名地疼了起来。陈女士依然坚持在跑步机上健身,却发现怎么都跟不上节奏,膝盖疼得也越发厉害。到医院检查后发现,陈女士的膝盖出现了严重“磨损”,也就是“跑步膝”。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李永刚让她停掉跑步,并开了点药给她吃,过了没几天,她的症状就恢复了很多。

  分析:跑步机是重复低频率的运动

  李永刚告诉记者,现在普遍认为的“跑步膝”指的是在跑步的过程中,由于双脚与地面反复地接触,膝关节既要承担体重的压力,还要缓冲来自地面的冲击,准备不足,很容易损伤膝盖造成运动损伤。“跑步膝”刚出现时,患者只是会在跑步中或跑步后感到疼痛,但长久坚持的话,会出现坐下并伸直腿时疼痛加重的症状。

  “跑步机是低频率的重复运动,且频率比正常室外跑步要快得多。如果膝关节的协调性跟不上,会对半月板、软骨形成震荡损伤。”

  建议:室外跑代替跑步机

  “如果能够在室外跑步的话,还是尽量选择室外吧。”李永刚表示,室外跑是“主动跑”,而跑步机上的运动则是“被动跟随”。建议“跑步爱好者”在健身运动时,尽量选择传送带较为水平的跑步机,“如果跑步机的传送带有一定的角度,会更加伤害膝盖。”而室外跑步的好处则在于,可以根据情况决定跑步频率的快慢以及心率的控制。

        案例2

  小伙打球没节制

  受过伤也没引起注意

  两年内两次“腰突”

  25岁的李某两年前在南京某高校上大三的时候,就爱打篮球,每天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在学校的篮球场打几个钟头。有一次学校举办篮球对抗赛,李某作为主力队员参加,在场上进攻时被对方队员撞击,摔倒后不慎扭到了腰。之后,李某感觉没什么大碍,去药店买了膏药自己贴了贴了事,感觉不疼了,就撕下来。过了几天,他的腰、右腿疼痛加剧,严重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能平卧,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在家人的陪同下,李某来到中大医院骨科就诊,经过询问病史及核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该院骨科专家为其进行了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李某也比较注意休息,一直没有再发作。

  前几天,李某又按捺不住,和几个发小去打篮球,不慎摔倒了,之后几天一直感觉腰痛、左腿痛,睡觉也不能平卧,于是又到中大医院检查,再次被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该院骨科洪鑫副主任医师介绍,这次腰突和上次的位置不一样,情况比上次重得多,最后又选择了手术切除。

  分析:球类运动不当会引发“腰突”

  洪鑫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运动系统疾病,长期运动而损伤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比较普遍。以前都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中年人的“专利”,现在从临床上看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弯腰提物不恰当、进行球类活动姿势不对、久坐不动都会诱使腰椎间盘突出早发。

  建议:常做“飞燕式”可锻炼腰背部肌肉

  洪鑫介绍,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是否能进行体育运动,这要视病人的病情来定。一般来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期,一定要卧硬板床休息,并适当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绝对禁止进行体育锻炼的,在缓解期,或仅有轻微症状时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但要确保缓慢进行,控制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

  专家建议,患者可经常进行飞燕式的锻炼,以此锻炼腰背部的肌肉。人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30分钟锻炼。另外,如已发生过腰椎间盘突出,应避免剧烈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在众多运动中,游泳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专家提醒】

  适量运动有利于健康

  注意运动一定不要过量

  市民锻炼方式的选择上,专家建议,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应该选择一些对抗性小、激烈程度小的运动。另外,平时做家务也有一定的“替代锻炼”的效果。卫生部提出了以“千步为尺、不拘形式、循序渐进、感觉用力”为衡量标准,也就是以中速步行1000步为一把尺,度量每天的身体活动。专家表示,一般来说,更有效地促进健康需要每天4000步以上中等强度活动,市民们对照“换算表”,计算自己每日活动量是否“满额”并且可以循序渐进,逐渐达到4000步、7000步或者1万步的活动量。

  【相关调查】

  我省15.9%的居民

  身体活动不足

  与一些热衷运动的人引发运动损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的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15.9%的江苏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更不足9%。

  缺乏主动锻炼意识

  “没时间运动啊!”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只要一提到运动,大家普遍感叹时间紧迫。调查显示,江苏省15-69岁城乡居民中,15.9%身体活动不足。江苏城乡居民总身体活动量的91.1%来自工作与交通,仅不足9%的总身体活动量来自休闲时间锻炼。

  对此,省疾控专家表示,这个数据显示了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比较低。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锻炼是很多居民缺乏锻炼的主要理由。不少受访者表示,工作很辛苦,每天下班回家只想静静坐着或赶紧睡觉,完全不想动。一些加班任务也挤占掉了原本可以参加锻炼的时间。另外也有受访者表示,虽然有锻炼时间,可想锻炼总是找不着伴,慢慢也就没了锻炼的念头了。采访中记者发现,能坚持锻炼的反倒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多一些。

  锻炼强度普遍偏低

  在参与锻炼的比例和时间方面,参与调查的江苏居民中,只有6.2%的人日常参与高强度锻炼,平均每天1.57分钟;16.0%的人日常参与中等强度锻炼,平均每天4.22分钟。也就是说剩下近八成的人锻炼强度偏低。

  省疾控慢病所专家表示,一般来说,中等强度运动是指感觉呼吸、心跳有点加快,微微有点出汗,这时候对身体的促进作用是比较大的。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居民的锻炼强度偏低,但就锻炼强度这一项来说,还是建议大家要因人而异,千万不可盲目追求高强度的锻炼。“主要是看锻炼的目的和自身的身体情况。如果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可以做一些强度比较高的运动,如果是年纪比较大或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还是得悠着点,量力而为。”省疾控慢病所向全永副所长这样说。

  扫地洗衣带孩子都有运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参与休闲锻炼活动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但其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仅为男性的一半。

  看起来江苏女性锻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承担了家务活有关。无论是扫拖地、洗衣带孩子,其实都在消耗能量,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锻炼效果。但专家也提醒,体育锻炼还要强身健体,需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所以尽管家务劳动消耗能量,但强度也需要注意,且不能完全替代运动。为了增加家务活的运动效率,大家可以试试将家务活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进行,比如推儿童车进行较长距离的散步等。

  文化程度越高越缺乏锻炼

  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还发现一个现象,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平时参加休闲锻炼的比例和时间其实并不少,但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却越高。

  专家表示,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实际问题是处在了“分母”上。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身体健康更为关注,主动参加锻炼的也不少,但因为这部分人群更多的从事脑力劳动,平时久坐的时间比较长,工作时间也相对不短,正是这个情况拖了这部分人群的“后腿”。另外,在这部分人群中,45岁-54岁年龄段的人群的情况更为严重,相比较其他年龄组别,他们工作时间占总身体活动量的比例最高,而参与休闲锻炼的比例则最低。

  通讯员 崔玉艳 程守勤 冯家清 记者 华琳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