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青年军事
沈毅独立操作新型火箭炮火控系统。
【人物小记】沈毅,汉族,江苏盐城人,198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5岁入学,16岁参加高考,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2010年考取东南大学应用化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12月入伍,现为南京军区某炮兵团三营一排一班列兵。
作者:徐胜
面对亲朋好友的六大劝阻理由,他只给出一条理由——
“赚钱读书的机会随时有,当兵的机会有且仅有。”
这是一场特别的父子对话,也是一场激烈的家庭辩论。
连续6个小时长途汽车的风雨兼程,让江苏滨海县八滩镇中学20多年教龄的沈老师脸色铁青。他难以理解文静的儿子咋这样“冲动”。
从小到大,沈毅一直是同龄人的榜样和家人的骄傲。他5岁开始上学,16岁参加全国高考,20岁本科毕业,学士论文入选南京师大“百篇优秀毕业设计”;23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并担纲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课题《检测人体中的金属元素》。
一口气从小学读到博士,沈毅没让家人操过心,唯一有插曲的是,上大学期间他几次提出要参军。他从小痴迷军事题材的影视片,爱看军事杂志,喜欢下载和学唱军歌,亲朋好友里谁穿上军装,他就崇拜羡慕不已。
2011年8月,沈毅如愿考入东南大学应用化学博士研究生,深受导师器重,参与承担了一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正当家人亲朋沉浸于望子成龙的喜悦里,没想到,沈毅竟悄悄在网上报名应征体检,若非学校人武部通知入伍政审,家人至今还蒙在鼓里。
闻讯后,沈老师夫妻真是又惊又急,连夜从江苏老家盐城风尘仆仆赶到南京东南大学,要找儿子当面问个究竟。
此刻,父子俩面对面地瞅着,母亲在一旁不住的唉声叹气。
面对满脸倦容的父母,沈毅毫不掩饰对军营的强烈向往。“我一心想锻炼自己,服役两年后可以继续读博,入伍机会再错过就没机会了。”
“我们认为你应该先读博!”沈老师摊开笔记本念出六条深思熟虑的反对理由:当兵离家远,父母年老正需独生儿子照顾;在校养成个性散漫习惯,军纪严格束缚不自由;体质弱,难适应高强度严格训练;性格内向,难跟领导战友相处;所学专业性强,部队发展空间窄……
“军队是所大学校,一定有值得我学习锻炼的东西。”沈毅据理力争:闭门苦读十几年书,仅囿于校园内书本上的知识,自身存在不少能力素质的短板,而汲取军营的营养能够帮助他强筋壮骨成长成熟。
“博士不搞课题科研,是人才资源浪费!”父亲很激动,沈毅态度坚决:“参军报国既尽义务作奉献,更磨炼意志强体魄,从长远看,于国有利于己受益,许多伟人名人的成功之路正是得益于军队的经历。”
“你年纪不小该考虑成家立业,晚两年毕业就晚两年创业,错过机遇一辈子都遗憾!”父母的一番苦口婆心。沈毅痴心不改:“读书赚钱的机会随时都有,当兵锻炼的机会有且仅有!”
一轮轮的“亲情攻势”、“友情提示”,也没有让沈毅丝毫改变心意。眼见儿子铁了心,做父母的终于点头让步。
沈毅向班长学习操瞄要领。
面对班排长的特殊照顾,他给班排长特别提醒——
“你再这样开小灶,我这个兵就白当了!”
在夹道相迎的锣鼓声中,沈毅披戴着大红花来到了驻守闽中的海防某师炮兵团新兵八连。
“新兵连来个博士生!”消息顿时不胫而走。当晚,新兵八连干部骨干临时开了个碰头会,指导员章伟亲自交代一排长和沈毅结对子帮带,并领着沈毅找综合素质过硬的一排三班长报到。
得知“博士兵”年纪比自己大一岁,入党早自己一年半,仅高中文化的三班长张海瑞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学历、年龄、党龄都堪称自己的“老大哥”,头一次遇上这样的兵,咋带呢?
新兵连组织参观团史馆,得知所在师团诞生于家乡盐城建功于战火硝烟年代,沈毅兴奋不已,他暗暗发誓决不能给革命老区丢脸!
第一次班点名,张班长喊了三遍,沈毅答“到”声仍小得像蚊子哼。为练就干脆利索的军人气质,沈毅主动在每天早晚抽空练番号喊口令,两周后他的声音虎虎生威,爱掩嘴巴笑的娘娘腔也没了。
连队组织军姿训练,站了不到5分钟,沈毅就喊报告“累了”,需要“稍息”,班长令他坚持到训练结束。休息时,担心他有想法和他谈心,他却高兴说:“严格要求我就对了,入伍锻炼要剔除我身上的惰性。”
与战友相比,沈毅军事技能是“慢热型”,身体机能弱了一大截。搞战术训练,匍匐三米就叫疼暂停;五公里越野,路程过半就头晕恶心;手榴弹投远,手臂乏力使劲甩不到30米……
“读书的料,不是当兵的料。”考虑到沈毅全连新兵年龄最大,在校时间长,体能一时跟不上,班排长给予了理解,也没有对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为保护他的自信心,常常有意无意降低训练标准。
新兵第一次实弹射击,沈毅因为近视加心理紧张,全连打完了靶,他还子弹一发未放。为消除他的紧张情绪,连里让他只“体验”击发动作,不用瞄准,直接扣出去子弹。毫无疑问,子弹全都跑了靶。
打靶“剃光头”,大家的“另眼相看”,让沈毅很受刺激:同是“一条杠”,凭啥自己不行?他暗暗和自己较劲,不吃不睡也要消灭不及格!
“训练场上只有战士,没有博士!”班务会,沈毅强烈要求班长加大自己的训练量。他提醒班长:“你再对我照顾,我这个兵就白当了!”
每次班长训练示范,沈毅总在一旁认真默记每个步骤技巧,熄灯就寝在被窝里打电筒背诵操作要领。他随身带个小本子,每天把班长讲评的工作和问题,以及战友学习训练的方法体会,记下来学习揣摩。
渐渐地,“眼镜博士”的狠劲越来越令人刮目:搞体能,别人俯卧撑一百个,他把脸盆放身下硬是数满五百个起立;五公里,他背负手榴弹腿绑沙袋自我搞重装负重;爬战术,他在草坪练连贯动作再找沙石地练前进速度,磨得两肘皮肉绽开;练射击,他把水壶吊枪上趴在冰凉的地面上一边默记动作要领一边认真据枪、瞄准、击发……
第二次实弹射击考核,沈毅轻松上阵,最后5发子弹3发上了靶,全连当场用热烈的掌声祝贺。可他很清醒:“这次距精度射及格差4环,大家给我的掌声是‘鼓励奖’,我要努力拿‘优秀射手奖’。”
2个月后,在全连90双眼睛的注视下,沈毅的各项训练成绩突飞猛进,5公里越野课目还进入连队训练“龙虎榜”光荣栏。
看到沈毅的变化,一度担心博士兵“不好带”的张班长很是感动。沈毅自己拒绝别人的照顾,但又懂得照顾班里的战友。
沈毅的个头高加上近视,考虑到整理内务和生活方便,一开始张班长安排他睡下铺。沈毅却让给小个子的蒋超,自己爬到上铺。蒋超不会洗衣服袜子,他手把手地教他洗;蒋超一口方言,他领着一起读报纸练习普通话;蒋超跑步跑不动,沈毅帮他扛枪还拖着他跑……
新兵连组织了一次尊干爱兵讲台,演讲的主题是“我最想和班长讲的一句话”,沈毅主动上台声情并茂地唱了一首歌“你是我的眼”献给班长,引起了新战友的强烈共鸣,把班长感动地冲上台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
沈毅训练中有疑问就主动向老兵班长们请教。
面对新战友的知识短板,他铿锵承诺——
“愿将我的知识全部奉献!”
“你一个堂堂博士,不去做课题搞科研,每天绕着操场走队列练体能,是不是大材小用啊。”自从入伍后,沈毅就经常遇到好奇的眼光和这个好奇的问题。
是啊,如果不是选择走进军营,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端坐在洁净的试验室,摆弄着药物试剂,忙碌着一个个省级、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感受着导师的器重和周围人的钦羡目光……
选择军营,能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吗?
新兵连创办了一份报纸《新兵快报》,沈毅是写稿投稿的积极分子,他撰写的《军人要有三股气:勇气、底气和骨气》一文,激动地让新兵连长亲自在饭堂小广播念出来,让新战友们热血沸腾。
新兵连组织开训动员,指导员章伟精心准备了一份发言稿,要挑一名新兵代表上台发言。各排推荐4个人试讲,让章伟印象深刻的是,沈毅拿到发言稿看了5分钟,就第一个上台脱稿侃侃而谈。
为落实战备要求,新兵连组织了一次新老兵战炮班协同训练。看到沈毅对炮长计算作业很感兴趣,张班长就给也详细讲解了一遍,然后让他试试,没想到沈毅操作一遍,训练成绩就达到了优秀水平。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啊!”张班长当即瞪大了眼睛钦佩不已:“你练一遍就追上了我练了4年的苦功,文化高就是不一样。”张班长告诉他,现在部队列装的信息化装备科技含量高,特别需要像沈毅这样的高学历兵员。班长很遗憾自己知识起点低,虽然部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一次新兵连组织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团里组织新兵到该团新列装的某新型火炮分队参观,让沈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班长在介绍火炮时只知道它的性能却道不出原理来,好奇的沈毅喜欢寻根究底,他向班长借来火炮结构说明书,几分钟的时间沈毅就像一位火炮专家一样,对官兵们一直视为“神秘”的新装备进行了全身的“透视”,这让该分队营长朱庆感叹不已:“我们正缺这样的人才,下连就到我们这里来!”沈毅暗自下定决心,部队信息化建设正是用人之际,我愿将我所学知识全部奉献出来!”
看着班长期待的目光,沈毅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此后,他主动担任全连的文化小教员,帮助战友补习文化。每天训练完,他就把当天的训练课目、动作内容、军事术语制作成英语小纸条教大家进行会话,让战友快乐学习;他还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全连讲解信息化知识,深入浅出的语言,博得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博士兵”沈毅的表现,引起了各级机关的关注,一些部门的岗位甚至暗示欢迎沈毅这样的高学历士兵。面对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好事”,沈毅却早有打算:要沉下心来呆在基层连队,呆在战斗班排,用自己的知识为战友们补短,为部队建设奉献力量!
团长游志强对这个“既能吃苦又爱动脑”的博士生特别喜欢,新兵下连时,点名把沈毅放到装备最先进的九连,任某“杀手锏”武器的火控手。3月1日,专业训练开始,沈毅的知识优势爆发,显示出超强的能力。
沈毅记忆力惊人,厚厚的一本手册,看上几遍就能“录入”大脑,每次理论考核几乎都是满分;火控计算机数据繁多、操作复杂,一般战士要由易到难,慢慢掌握,反复练习,沈毅对着电脑上的提示直接操作,一学就会,一步到位,显得颇为轻松新。模拟训练过关者才能实装操作,一般新兵需大半个月时间,沈毅短短几天就拿到了合格证,提前上装进入下一课目训练。
“他不是跑,简直是在飞!”指导员廖磊喜不自禁地夸赞。为了避免沈毅“吃不饱”,连队干部量身定做,为他专门制订了一份训练计划。50天下来,沈毅所有课目达到优秀标准,已能熟练操作新装备,成为优秀战斗员。而完成这一周期,一般战士需要一年左右。
考核比武现场,各种武器如一节节火车厢排列,沈毅跃上战车,进入战位。只见他快速操作火控计算机和众多按钮,准确输入各项数据,随即完成弹道诸元解算;炮管在他的调度下如烟囱般高高仰起,多角度转动,精准定格,等待发射,整个过程仅1分38秒,比优秀标准快了近1倍。这时,随着“半自动操瞄”口令的下达,沈毅迅速来到周瞄镜前,展开按诸元转动炮管等一系列动作,完成了发射准备,用时3分多钟。考官亮出成绩:又是一个优秀!
沈毅熟练掌握装备操作,协同训练他快速奔向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