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5 金陵晚报(第A32版)
“我们俩家境都不好,大学是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读下来的。”这是一对普通的“80后”小夫妻,一个29岁一个26岁。他们是大学恋人,毕业后双双来到南京工作。结婚时无房无车,最近才贷款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但是,他们资助了南京4所高校的8名在校生!
昨天,在东南大学举办的“2012年东南大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97家捐赠代表向东大学子颁发了这一年度的奖学金、助学金。现场,感动充满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捐助方中有企业、有老院士、有校友、也有不愿留名的热心市民。据悉,今年东大教育基金会共收到捐赠160项,总金额1030万,受益人数3324人。
通讯员 许启彬 金陵晚报记者 刘蓉 报道
小夫妻骑着摩托车现身
“这么年轻啊!看上去还像学生。”昨天,当“80后”小夫妻臧曰镇和吴丽群现身会场时,东大的老师们不由感叹。丈夫臧曰镇拎着两个头盔,头盔里放着妻子的手套和围巾,“我们从苜蓿园大街的家里赶过来的。”坐着老公的摩托车一路吹着风,妻子吴丽群的鼻子冻得发红。
这是她第一次到东大,“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我们俩商量决定捐助贫困生后,一直是老公在具体做捐助的事情。”牛仔裤、板鞋,吴丽群穿着很朴素,“我是1986年出生的。”吴丽群告诉记者,她本人是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老公臧曰镇出生于1983年,是东方航空公司江苏分公司的一名飞行员。
“我们收入还不错,就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2011年起,这对小夫妻开始在南京高校中的助学行动。“南航有两个小女生,南大、南理工、东大,每个学校都选了两名学生。”吴丽群说,现在学校对贫困生的学费资助体系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他们负责资助学生们的生活费,“每个学期资助每名学生1500元,一年就是3000元。8名学生一年助学费用24000元。”两年下来,小夫妻俩助学金额达到4.8万元。
去年结婚时无房无车
“帮助贫困生,并不是一时兴起,是我们准备长期做下去的一件事。”吴丽群说起助学的原因,让记者感到惊讶。她坦言,自己和丈夫的家境都不太好,她本人来自福建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她上大一时不幸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还欠下十几万的债。
丈夫老家在山东德州,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两人相识于校园,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校友,“那年我大二,老公大三。”因为家境困难,丈夫靠助学贷款坚持学业,吴丽群学习成绩优异,每年获得学校或者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可以说,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我父亲生病时,亲朋好友无私帮助我们,非常感激。”
“大学时我打过很多工,做过家教也干过体力活。”大三下学期,民航招飞时臧曰镇被选中,远赴四川接受两年的培训。吴丽群2007年毕业后,辗转上海、南京求职,为了给家里还债生活艰辛,直到2008年分开三年的情侣重在南京相聚。去年6月,相恋多年的两人结婚了。婚后两人一直住在苜蓿园大街租的房子里。
“现在好多年轻人结婚一定要有大房有好车,我们觉得与其贷款买房,把钱送给银行,不如攒下来做有意义的事。”今年,他们用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个月还3000多元,我们都不是本地人,父母过来总得有住处吧。”
“来哥哥姐姐家吃顿饭”
每年新学期开学,小两口就会打电话给资助的大学生们,女主人吴丽群下厨给大家做饭,热热闹闹地吃完后,再把这学期的生活费交到每个人手上。“我们在南京也没有亲人,多联系聊聊天挺好的。”吴丽群说,资助的几个女孩经常会给她发信息,聊聊学校的生活,谈谈以后工作的意向。
“我们毕竟早毕业几年,有时会建议他们在学校多参加实践活动。”臧曰镇笑着说,资助的8个孩子大部分都叫他哥哥,“他们大多跟我们经历类似。”
吴丽群介绍说,在他们资助的大学生里,有一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女生,跟吴丽群的经历一样。“那个女孩很文静,今年读大二了,也是在大一时父亲去世了。”经历过同样的伤痛,吴丽群把它看成是一种缘分,她就像姐姐一样时不时给小女孩发安慰短信。
吴丽群介绍说,他们会与每一个资助的孩子见面,为的是能跟踪其在校期间的成绩和表现。有一次,臧曰镇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一位受资助学生的父亲。“写了很多感谢的话,让我们很感动。但是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做善事,并不是要图回报。”
在29岁的臧曰镇看来,行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说,“我觉得任何投资都不及投资在人的身上有价值。”
捐赠时她只留下了学号
昨天,记者还见到了一位神秘的捐赠人,当初捐赠时,她只留下了当年在东大读书的学号“
在东大教育基金会副主任李爽的多次劝说下,这位东大1997届校友才终于露面。她叫徐菊芬,南京某银行工作的普通IT人员。今年,她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每年向母校东南大学捐款1.6万元,设立“旭日奖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
“当时我读书的时候得到过资助,现在我有能力了,应该知恩图报。”徐菊芬出身自盐城大丰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年考入东大后,每年750元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读书期间,徐菊芬一直勤工俭学,“当时卖过保鲜膜、棒棒糖,还做过好多促销活。”虽然生活艰难,但徐菊芬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并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
大三那年,她成为“倪氏李氏奖学金”的获得者,而奖学金的设立者倪超夫妇也是东南大学的知名教授。2000元的奖学金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不仅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有了着落,还用来支付了辅修课程的学费和考研费用。
“今年3月份,我翻箱底找毕业证书的时候,正好发现了当年奖学金的获奖证书,一下子百感交集。”徐菊芬的女儿今年才两岁多,家里用钱的地方很多,在征得家人意见后,她和东大教育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她把资助对象定为本分勤奋刻苦的孩子们,“我觉得知识不一定真的改变命运,但我相信知识和勤奋一定可以创造别样人生。”
据悉,东南大学2011-2012学年教育基金会共设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共160项,总金额1030万元,受益人数3324人。这是奖助金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其中涉及外资企业16家、内资企业66家;政府及社会组织18个家,校友组织8个家,校友个人33人,社会友好人士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