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0月30日讯(通讯员 谢静娴 记者 罗鹏)在前行的车上,你是否已不能根据建筑的特色识别此时身在何处?是否已经列举不出家乡这几年的发展和其他城市的差别?
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引起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十几位学生的关注。利用今年暑假,他们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江苏十个县、市的建筑风貌进行了调研。
大三学子调研城市面孔雷同现象
“千城一面”调研小组由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的十几位大三学生组成,队长戴胜男告诉记者,活动的“灵感”来自建筑大师王澍的一句话:“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这句话乍一听感觉有点夸张,但若细细思考,确有道理。
对城市面孔雷同现状,队员曹洋华深有感触,“我的家乡是南通,但这个建筑大市的建筑特色也不太明显。放眼望去,高楼大厦是清一色的玻璃幕墙,住宅设计也都十分规整,鲜有地方特色,很难让人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
戴胜男说,此前她也去过不少城市,虽然城市日益发达,高楼林立,但总觉得少了几分文化底蕴,少了几分当地特色。此次调研,地点以各队员的家乡为主,共包含了南通、淮安、常州、扬州、盐城、张家港等十个市、县。
实地走访,城市特色正在流失
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学生们带着相机和调查问卷,走遍了各自调研的城市。曹洋华说,对南通古建筑的寻访让大家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天宁寺的构造到街寺中毫无修饰的白墙青瓦,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意,感受到了古朴的民风。但大家也发现,张謇时期,南通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有鲜明的特色,但此后的建筑就套用了类似的模子,看上去大同小异。还有一些青砖小瓦的老街也被高楼大厦掩盖,成为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
队员张素丽负责昆山地区,调研结束后,她的体会也很深,“千年古镇,保留了一些水乡建筑,具有代表性。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类似的建筑都已经拆除,在主城区也已看不见水乡特色的黑瓦白墙绿水环绕的房屋了,只在景区可以看见。最近几年,昆山变了样,灯火通明,高楼林立,建设地标,这些的确体现了城市的迅猛发展,但也不难看出昆山正在渐渐失去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市民认为自己的城市缺乏特色。以昆山为例,约六成人认为昆山地区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与其他大城市没什么区别,为本地建筑特色感到骄傲的市民仅有四成。
呼吁建筑设计加点“本土味”
两个月的调研结束后,学生们的心中并不轻松。戴胜男说,对现在城市建筑设计大家都有些担忧。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更倾向于实用性,却往往忽略了建筑美,呼吁能够将建筑设计和本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
“其实设计的美可以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窗户,国外的很多设计也只是在窗户外加点装饰,逐渐就形成自己的风格。”戴胜男介绍,“结合各自家乡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少同学设计出属于自己家乡的特色建筑。”
如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是当地的特产,大家建议将蓝印花布体现在整栋大楼上,让原本“规矩”的大楼拥有像布一样的质感,远远看去像给大楼穿上一件由蓝印花布制的衣服一样。再如,淮安地区,有同学建议将高楼设计中加入四合院的元素,将大楼建成弧形,更方便邻里互访交流。
对这些设计,戴胜男表示,虽然大家的设计没有那么专业规整,有的仅仅用文字来描述,但是,大家都怀揣一颗关注中国城市建设的热心,希望能引起各界的关注,共同破除“千城一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