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7 扬子晚报(第A06版)
中大医院志愿者服务暖人心。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切实做好各项医疗服务,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建立“服务专线”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新举措,倾心打造“后医疗服务”平台,在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会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患者提供了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服务。
建立服务专线,构建“后医疗服务”平台
“叮铃铃……”“您好!这里是中大医院服务专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每当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响之后,总能听到温柔而亲切的询问。这是自去年1月份以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倾心打造的服务平台。
据悉,该院专门配备知识全面、善于沟通、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服务专员,以固定电话、短信平台、网络平台为服务载体,形成了电话、短信、网络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同时还建立了专员受理、科室办理、医疗服务管理办公室监督的机制,确保服务平台顺利运行。自去年1月开通以来,服务专线对17000多人次出院患者进行了直接通话关怀,根据季节不同向出院患者发送疾病预防提醒、健康宣教短信27700多条,发送出院问候、节日祝福等关爱短信22300多条,受理患者和社会公众咨询查询电话1600余个,受理患者表扬、意见和建议2000多条。从今年起,增加了网络服务平台,能及时解答回复患者、公众咨询和关心的问题。目前,中大医院服务专线集出院随访、咨询查询、求助办理、质量跟踪、意见受理为一体,完全成为了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
创新优质护理,提升服务品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护理工作内涵丰富、品质优良、特色鲜明,赢得了病人满意、家属信赖与社会认可,不仅构成了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已成为该院对外交流的一张特色名片。2010年7月,全院31个病区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各类病区结合实际,重新制定岗位职责,为病人提供安全、专业、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试行无铃声换水,在病人每瓶输液结束按铃前,护士及时更换液体,减轻频繁响铃产生的噪音,保持病房安静;开展“亲情组合”服务,护士与相对固定的病人组合,负责为这些病人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服务,建立了互相信赖的亲情关系;举行“造口患联谊会”,提高造口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实行“预约式服务”,为化疗和阶段性再入院病人提供便捷无缝隙服务;输液室专设“哺乳输液区”、“小小故事屋”;产房开通“高危妊娠产前咨询热线”;爱婴病房实施“新生儿床边护理”等;对每位出院病人发放“护理关爱卡”。开展转科病人回访、出院病人电话回访、特殊病人家庭随访工作。部分科室还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向出院病人发送健康宣教信息,延伸护理服务。
中大医院专门开设了“护理门诊”、“糖尿病护理门诊”、“分娩导乐门诊”、“PICC维护门诊”,由经省级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坐诊,为病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指导。
院社“一体化”,送医进社区
2009年10月,南京市玄武区卫生局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院社合作新模式,3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获悉,玄武区与中大医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作为该区卫生系统的临床实践基地。中大医院中医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8个科室,分别与该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结对合作:一方面,中大医院8名科主任分别担任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直接到社区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季度一次专家会诊、每月一次专家坐诊、每周一次健康讲座,构建全新的“医院、社区、家庭”卫生服务模式;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到中大医院进修学习,融入到中大医院科室工作之中。
玄武区还与东南大学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仅去年一年就为该区约500名医护人员开展了脱产培训。与中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技术不足、不能处理的病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至中大医院,中大医院为病人开辟一站式绿色通道,直接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对一些慢性病患者,由中大医院下转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并免费建档,免费随访,实施全程健康管理。 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