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易中天作客东南大学谈“中庸”—— 学会妥协,才会各有所得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2-10-18浏览次数:1574

2012-10-18 新华日报(第B04版)

    “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中庸之道。”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教授15日来到东南大学,为大学生们讲解现实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现在不少人有个怪毛病,一旦发生冲突就死掐,然后网民们纷纷开始‘站队’。”易中天刚说完,现场响起会心的笑声。易中天认为,中庸这种中国独有的智慧,正在失去。相反,很多人信奉的是斗争,是非此即彼的极端化。“方舟子大战韩寒时,凡我所到之处,都有人问我:你挺谁啊?我干嘛非得挺谁啊?”

  在易中天看来,中庸思想很简单,“中”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为什么有道德危机?高调太多,空话太多。”易中天说,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称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后人很不解。康有为解释,孔子不是认为“以德报怨”不好,而是他知道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凡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就不能作为道德标准提出来,否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所有的人都作假。”

  “不走极端不等于不做到极致,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极致;不唱高调不等于没有理想,理想是必须有的。”关于现实和理想,易中天提出了一个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是否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单纯理想的“白雪公主”?

  “如果是白雪公主一定会吃巫婆的毒苹果,但我总不能从小就教育她算计别人吧?后来我请教了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才豁然开朗。”易中天对老校长的话至今还记忆深刻,“他说大学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大学生还是需要接受理想主义教育。为什么?这里面还是个中庸的思想。”

  “理想主义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一定会碰钉子,结果是什么?一定是各退一步。”易中天提高了嗓门,肯定地说,“学会妥协,找到双方共同能接受的底线,这恰恰是我们农业文明传统所缺乏的。不要开口闭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真正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买卖双方各有所得。”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