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6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0月16日讯 在高邮,有位七旬老人擅长在薄胎陶瓷碗上“刺绣”,而且所刻作品均为书法名家字体。在其家中,一只直径36厘米、厚度1.4毫米、重量仅为755克的碗壁上刻出郑板桥的字体,居然有人愿出240万元高价欲买走它都未能如愿。昨日上午,笔者慕名拜访了这位民间瓷刻高人。
今年70岁的杨达生,退休居住在高邮市区。他与瓷刻艺术结缘,也并非偶然,他生于一个瓷刻世家,从事瓷刻已有50年,高中时就掌握了在厚瓷上錾刻的基本功,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他已不满足于刻厚瓷,开始转向薄胎瓷刻艺术高峰挑战。据其介绍,他从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来到高邮电器厂上班,后又退休回家。时间多了,他就开始专心琢磨在薄胎陶瓷碗上刻字。
在老杨家中,一只直径36厘米、厚1.4毫米,重量755克的瓷刻碗,上面刻有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字体,碗壁上共56个字,前后花了老杨6年时间,在2009年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碗的成本虽然只有几百元,而在那次博览会现场就有位游人欲出每字4万总价240万的价格买下该碗,但被老杨婉言拒绝。
此外,老杨又转身拿出另一副作品,瓷碗内刻有齐白石字体的“持山作寿,与佛共龛”瓷碗,这只碗的厚度只有0.8毫米,目前是他所刻得最薄的瓷碗,重量仅为80克,相当于一只鸡蛋重量。为了刻好它,他先后花了3年时间,先后刻坏了6只薄胎瓷碗。笔者在他家看到一张由国家外交部礼宾司邮寄来的一张荣誉证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访日本期间,曾将他的薄胎瓷刻字花瓶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参议院议长斋腾十郎先生。
如今,他唯一的心愿就在有生之年给母校东南大学刻一副瓷刻作品,作为礼物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
老杨的瓷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