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易中天东大讲座谈中庸的智慧时指出——唱高调妨碍道德建设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2-10-17浏览次数:464

 2012-10-17 南京日报(第B06版)

         10月15日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来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剧场,以“中庸的原则”为题与东大学子畅谈“中国的智慧”。在场师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庸之道在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话题与易中天展开了热烈交流。易中天认为,中庸思想与当代社会并无矛盾,相反可以用于解决许多社会道德问题。
 
    中庸之道要求不走极端,不唱高调
 
        易中天此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智慧——中庸的原则”。他认为,“中庸”是中国人处理矛盾对立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论。中国的思想家对于事物的矛盾对立有三种观点,其中法家主张斗争,因为矛盾不可调和;儒家则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共存。儒家强调的这种对立共存就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唱高调”。而这种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
 
     “数十年来我们都采取法家的观点,对于社会的斗争极其重视,这就使得我们在遇到对立的双方时,往往急于选边站,强调其中一方的正确性,而放弃了理性思考。”易中天以前不久的韩寒和方舟子笔战一事为例,“那时每个人遇到我都会问我帮哪一边。这件事情其实我是中立的,但是急于站队的人根本就不会理性考虑这些。这种场景在国内的很多事件中都能看到。”
 
        易中天认为,不少民众多年来习惯于唱高调,站在道德制高点谈论社会行为,这是当下许多道德问题的根源。社会要进步,需要的不是唱高调批判他人,而是把道德落在实处。“我看到台湾出了一本《国民道德守则》,上面记录了一些道德的具体措施,比如‘长辈和女士未伸手,则不应主动与之握手,而要代以鞠躬致敬’;‘用餐时应先取外侧之餐具’等。这些规范把道德落到了实处,这才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根本。”
 
        中庸之道与追求理想并不矛盾
 
        在现场互动环节,有学生提问:“成为中庸之人是否意味着放弃理想,安于现状?”易中天认为:“不走极端并非不把事情做到极致,不唱高调不意味着放弃理想。中庸之道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过度追求不切实际的财富和虚荣。”学生们在从事科研或艺术创作时追求极端并没有错误。中庸之道是一种更大范围内的平衡,它需要通过各种极端的人互相作用来维持。
 
        易中天认为,追求极端的人最终还是要实现与社会的妥协,才能保证自身生存,不会脱离中庸之道。因此大学教育仍然应当是强调理想的教育,当充满理想的毕业生向现实的社会冲击时,结果会是学生与社会双方各退一步:学生向社会现实妥协,而社会也因为学生们的热情而向前进步。当两种极端展开碰撞的时候,社会就实现了它的中庸。
 
        为求门票,学子凌晨5点起床排队
 
        易中天的此次东大演讲活动,是“2012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之“名家系列高层演讲活动之一。作为一次人文讲座,演讲对东大师生免费开放,但是考虑到易中天的人气,为了维护场内秩序,东大采取了用门票限制场内人数的方式。
 
        为了获得门票,不少东大学子凌晨5点就早起排队,只为了在中午12点发票的时候能够得到1张票。当晚活动现场,许多没有领到票的学生聚集于剧场门口,校方不得不允许一部分学生坐在剧场过道里听讲,整个剧场上下两层座无虚席。即便如此,还有许多没有能够入场的学生聚集在场外久久不愿散去,直到易中天两个多小时的演讲部分结束,进入互动环节时这批学生才被允许进入。
 
        东大学子的热情感动了易中天。在互动环节里,他对那些刚刚进场的学生表示:“你们在场外等了我快三个小时,为了体现公平,我给你们三次提问题的机会。”此外,易中天还宣布向排队领票的头十名学生赠送他的签名著作。此举赢得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储笑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