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城市和大学协同创新须“利益捆绑”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2-09-27浏览次数:1054

2012-09-27扬子晚报(第A48版)

东南大学副校长 浦跃朴

玄武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徐庄软件产业基地举行。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和城市如何联动,实现协同创新?9月21日,由南京玄武区政府和区政协举办的玄武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先声药业总部会议中心举行。玄武区领导、高校校长、专家们围绕“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深化区校合作,推动玄武创新发展”主题展开讨论,而玄武区在科技创新、区校合作方面的探索也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通讯员 吕俊 戚军

         扬子晚报记者 蔡蕴琦 张琳

         本版摄影 吴俊

         A 区校合作要实现“利益捆绑”

        如何发挥丰富科教资源的作用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命题。南京市科委黄榕副主任介绍说,南京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做了大量工作。如为破解体制障碍出台的科技9条,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到2015年南京将要建立科技园、大学园20个,建立战略型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0个。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办主任李建强就“三区联动”的模式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区联动”是指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三者之间在科技、经济、人才以及区域发展各方面的融合和互动发展。李建强主任认为,“联动”的机制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共同的基础是一定要找到三者的利益诉求点,把三者实际利益捆绑在一起。

      “过去我们和高校合作是松散型,大家坐下来开会、座谈,聊一聊,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南京市玄武区科技局徐劲松局长回忆起几年前与高校合作,用“有名无实”来形容。2012年初,玄武区对原“南京物联网研究与产业化有限公司”进行改组,吸纳东南大学和无锡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组建了南京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用实体公司把政府、高校和企业捆绑到一起,这样的合作不仅是开开会了。2011年下半年玄武区又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玄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促进东大节能环保和创意设计产业在玄武转化。“公司效益好,高校、政府得到分红就高,提高了几方的积极性。”

       “协同创新是崭新的区域创业创新组织形式,新的形式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我们坚持市场化的合作导向,创新区校合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玄武区委储永宏书记总结道,“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推动资本联姻、载体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化模式为区校双方开创了合作运营的新机制,找到了彼此利益共享的联结点。”

        区校合作,各自角色定位很重要。东南大学副校长浦跃朴说,从2002年以来东大的产学研合作探索看,高校、高校的老师、政府以及企业各自分工很重要。从高校教授来看,好的教授不一定是好的企业家。我们鼓励教授当CTO(技术总监),而不当CEO(首席执行官)。政府、企业、高校成立公司后,可以聘请第三方职业经理人出任CEO,做不好可以随时换人。

        B 政府要为校企搭建共享平台

         区校合作的本质是要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区间和区内资源的共享,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共享等。“高校大量高端技术平台可以为区域科技企业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发成果也可以在企业内充分转化。而政府要做的是成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如搭建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李建强说。

        英国华人科学家英韩研究免疫细胞已有多年,在首届南京市创赢天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今年年初落户在玄武区南京钟山生命科学园。创办公司,有技术、有场地,唯一缺的是价格昂贵的仪器。细胞分离的仪器一台要800多万,对刚回国创业的英韩来说是天文数字。玄武区得知后积极为他牵线搭桥,向东南大学医学院租借仪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从帮助英韩的这件事得到启发,今年8月玄武区搭建了“南京钟山生命科学园公共仪器服务平台”,并将高校可以租借的仪器集结成册,印发给企业。记者在手册上看到,这本60多页小册子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9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个实验室、仪器设备全部纳入了该平台。

       搭建共享平台后不仅提高了利用率,玄武区还制定了以运行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指导体系,设立专项经费,鼓励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使用共享平台内的仪器设备。

       上海市杨浦区科委刘俊彦主任在论坛上提到,杨浦区今年刚刚颁布了区促进实验室开放和大学补贴的办法。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通过使用共享平台仪器的补贴,中小企业基本上可以做到只用50%的成本就能使用到市和区两级的大型科学仪器。我们也对区域内的大学及科研院所提供奖励,你提供研发服务,我们给20%的奖励。”

       C 政府要由坐等变为主动出击

       东南大学副校长浦跃朴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吸引先进的技术能驻扎下来,这与政府成熟的理念和主动出击的服务意识分不开。这个时代不允许你坐等‘项目上门’。”

        玄武区区长徐曙海谈道,“2011年11月3日,我们区政府与东南大学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南京绿色城市技术创意园,打造环东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园区一期选址在珠江路化建大厦,进驻到这个园区的团队都是赫赫有名的教授,东大‘隐身衣’‘黑洞’研究专家崔铁军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化虚拟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裴文江教授及主要从事水体、空气和固态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葛仕福教授等。”为了邀请“大腕教授”入驻,玄武区曾三顾茅庐,多次上门游说,诚意终于打动了教授。

       今年6月3日上午10点半左右,东大110周年校庆大会刚刚落下帷幕,玄武区的两辆“考斯特”早早等在校门口。区委书记储永宏凌晨4点才从外地出差回到南京,为了和硅谷校友团的校友见个面,顾不上睡觉已经到会场了。 10点45分,几名精英校友顺利上车,一行赶往另一个会场。

        在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上玄武区也在不断完善。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玄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在启动资金、创业场所、金融财税、人才住房、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速人才落户和成果转化。正是“求贤若渴”让玄武吸引了一批精英加盟。今年上半年,玄武区共有69名人才入选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其中6名入选重点项目,各项指标均位居南京市第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