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3亿 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2-09-22浏览次数:464

 

 

 

2012-09-22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9月22日讯(通讯员 程守勤 吴叶青)在2012年世界心脏日来临的前一周, 9月22日,第十届心脏血运重建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主办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说,这个会议连续举办了十年,见证了国内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和诊疗水平的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冠心病发病持续增多,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介绍,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人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患病总数目前已达2.3亿,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脏疾病。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病的患者有350万。

  近年来,年轻人因心脏意外猝死的事件频发,特别是一些名人的猝死,让人们对冠心病的年轻化趋势表示深深的担忧。

  马根山教授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国际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年轻人发生心梗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在10年前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近年来却显著增加。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人突发心脏急症,甚至导致死亡。这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年轻人忽视自身健康问题有很大关系。马主任指出,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应酬多、压力大……这些都是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不去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就不可能降下了。

  变化之二:诊疗技术进步快,绝大多数介入可“搞掂”

  马根山教授说,原来冠心病的治疗多数采用创伤手术治疗的方式,而且面对一些复杂的情况,例如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等问题,原先并没有太好的解决的方案。

  经过十年的发展,心血管介入专家不断探索,并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合作与交流,医疗器械水平也在提高,基本上大部分的冠心病都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治疗来解决。所谓介入治疗,它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效果确切,风险小。

  以中大医院心脏介入中心为例,近十年的发展,该中心的介入治疗范围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冠心病复杂情况。近三年来该中心对万余例病人成功进行了经桡动脉介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其中3000余例严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成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疗成功率在98%以上。中大医院心脏介入中心也由10年前的年手术几百例,发展到现在的年介入手术量达近4000例,越来越多的冠心病人得到了微创手术治疗。

  变化之三:公众认知度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仍待改进

  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刘乃丰教授指出,10年前,很多人对冠心病的认识严重缺乏,从而导致患者不能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少患者在发生心绞痛等冠心病症状时,只是把它当作小毛病,认为稍作休息就能缓解,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如今,经过媒体和心血管疾病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并且由于一些名人心脏事件的发生,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很多人已经开始了解冠心病是怎么一回事,出现一些症状也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但是这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和努力。

  专家提醒说,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9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也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吸烟问题要高度重视,因为吸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相比,年轻吸烟者心肌梗死危险性增加了400%。

  因此,人们从年轻时就应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已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应赶快行动起来改变不良习惯,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血脂,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尤其在劳累、运动后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每天要保证运动半小时以上,可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远离高脂、高盐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在医生的指导下戒烟,最大程度避免心绞痛甚至心梗等心脏危机事件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