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0日 现代快报
提起镇江,人们很自然就会想起金、焦二山,想起两座名山上的两座宝塔——佛寿塔与万佛塔。可是最近以来,北固山与名气稍小的云台山取代金、焦二山成了镇江人关注的焦点,原因是这两座山的山顶即将戴上两顶新“帽子”。其实是三顶,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环靠的云台山山顶正在修建云台阁,北固山则有北固楼与多景楼两楼压身。而实际上,被誉为山林城市的镇江,已经有不少山近些年来都戴上了或大或小的帽子。
“不是每一座山都适合亭台楼阁。”有镇江市民表示不希望看到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两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叫做撞衫,这可以说是巧合;如果100个人同时撞衫,那一定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而专家认为,在环保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城市需要的是增绿而不是减绿,规划、建设部门与其煞费苦心地修亭建阁,生硬地打造一座座“文化之山”,不如剪枝修叶,为市民多增添几条简单、清爽的休闲之路。
山顶上突然冒出云台阁与“北固山双楼”
今年66岁的金基厚有一副好身板,虽然已经办了退休手续,他依然在单位忙里忙外,作为镇江市伊斯兰教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协会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他出面协调、解决。但是单位再忙,他每天都会在网上耗上一个小时——他是镇江著名的民间公益组织“文化之旅”的一分子,也是同名论坛的版主。“和老朋友打打招呼,交流交流信息。”
“文化之旅”,顾名思义,积聚着一群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只要事关镇江文化,他们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云台山和北固山修阁建楼的消息,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对在北固山上建楼,金基厚并不反对,因为早在唐朝,北固山上就建有多景楼,多景楼的名声大到与黄鹤楼、岳阳楼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望江楼。他只是觉得只需要建一座楼就够了,“没必要一下建两个,‘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词里的北固楼其实就是多景楼。”让金基厚感到不快的是云台山顶正在修建的云台阁。
云台山位于镇江城北,著名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就坐落在云台山麓。6月7日,金基厚与快报记者来到西津渡,他手指着被脚手架包围的云台阁,“它看上去太高傲了,它有什么文化含量?但是它这么一出现,就有可能让低调的金山和北固山相形见绌。”虽然云台阁还没有露真容,但是已经露出的金黄色、耀眼的阁顶,让金基厚感到了它的鲁莽,“至少它会把西津渡的石塔给比下去,这很荒唐。”
金基厚所说的石塔全名为昭关石塔,元代建造,是西津渡两大国家级文保之一。虽然云台阁凸显元代特色,但在金基厚看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云台阁只是个仿品而已。”
和金基厚一样,一些网友在镇江本地论坛对修建云台阁提出了异议。“好好的青山上建一垃圾人工水泥碉堡,真糟蹋风景。”
也有网友从技术层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云台山体量不大,四层高的云台阁显得太大了,它就像压在整座山上,山与阁,两者看上去极不协调。
还有的质疑似乎是致命性的。云台山在历史和现实中常常发生滑坡,2011年8月,主持云台山建设的镇江市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曾经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内容为“镇江市主城区滑坡群地质灾害(特大型)治理项目—镇江市西津渡云台阁边坡治理加固”。可见说云台山滑坡不是“空虚来风”。而在这样一种地质条件下,还要坚持修建一个面积可观的建筑,不知规划与建设方出于何种考虑。因为这至少涉及两个建筑的安全,一是新建的云台阁本身,还有就是山体发生滑坡,人们有理由会对山脚下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感到担心。
去年4月奠基 工程由城投公司组织规划
云台阁是在2011年的4月破土动工的。
“4月20日,云台阁建设工程举行现场奠基仪式。云台阁为2011年镇江市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为云台山顶仿古楼阁地标建筑,工程由东南大学杜顺宝教授领衔设计,主阁四层,总高31.5米,建筑面积1773.26平方米,平面采用方形,底座南面加前厅,左右两侧分别以曲廊连接二翁亭与聚明堂,整体建筑富有元代特征。该项目计划投资1600万元,预计今年底结构封顶。”这条信息来自镇江住房与城乡建设网。
6月7日,快报记者在云台阁施工现场看到了工程概况牌,该牌显示云台阁工程项目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镇江市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施工单位是江都市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工程造价1800万。建筑面积与造价与镇江住建局发布的数字有所出入。而施工现场围挡告示显示,从去年3月26日开始,通往云台山北峰的通道被封闭,工程开始建设。这比奠基仪式要早了20多天。
在镇江市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快报记者找到了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恒网,他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但对于项目施工进展等情况均不愿透露,并表示不愿进行对外宣传报道。
随后快报记者来到镇江市规划局,该局办公室负责人刘先生表示,云台阁项目由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简称镇江城投集团)负责,规划局未参与规划。对于规划局在该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无审批并对外公示等问题刘先生未给出明确说法。
但是规划局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云台阁项目规划获得规划局审批通过,也经有关部门同意。该知情者表示,在建的云台阁所在位置曾有过古建筑遗址,但毁于战火;项目施工前那里已经是一个荒山头,现在相当于是在复建,“金山寺上的宝塔就曾多次复建,我个人认为复建是一件好事情。”
镇江一位考古界人士称,改革开放后,有关方面曾在云台山地区发现过古代人留下的生活物品,但考古现场非云台阁选址处,而该项目开工前没有组织文物考察,施工至今也没有接到过发现文物的通知。
建设方城投集团 拒绝接受相关采访
6月7日下午,快报记者来到镇江城投集团。在快报记者表面身份,明确采访目的后,城投集团办公楼下两位身穿制服,分别佩戴“城建监察”和“保安执勤”工作牌的男子称,“领导一个都不在”,拒绝记者入内,让记者第二天再来。6月8日上午9点20分,记者再次来到城投集团,安保人员远远看见记者就表示,“领导刚出去”,再次拒绝记者入内。记者表示,希望与相关负责人电话预约采访,或与在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电话联系,但均被拒绝,这两位男子声称,他们的电话无法跟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相关资料显示,镇江城投集团成立于1994年,直属于镇江市建设局(现为镇江市住建局)。快报记者随后来到镇江市住建局。住建局宣传处李处长与城投集团一位姓邓的主任多次沟通后表示,让记者等待邓主任的回复,不过之后记者并没有得到邓主任的回复。记者随后接到镇江市委宣传部的反馈得知,这位邓主任不愿意就此事接受采访,也不愿意记者报道有关云台阁之事,并称希望云台阁下半年竣工后再见诸报端。
而快报记者在镇江城投集团官网上找到两则与云台阁相关的信息。第一则标题为“盛世之作——云台阁主体封顶”,这则发布于今年1月11日的信息这样描写:“坐落在云台山上的云台阁建设工程,从酝酿之初便一直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的高度关注。史载元代云台山上有亭台建筑,考古发现也有古迹遗存。适逢盛世,秉承西津渡平安和谐之宗旨,兴建云台阁,揽山河胜境,颂镇江新姿。云台阁项目由全国著名古建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领衔设计,主阁四层,总高31.5米,建筑面积1773.26平方米,主阁、前厅、左右两侧分别以曲廊连接二翁亭与聚明堂,具宋元时代建筑特征……云台阁建成后,作为镇江的地标性建筑将对提升我市城市建设品位,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消息显示,该项目施工难度大、品质要求高,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去年12月31日,这座镇江标志性大型仿古建筑主体工程成功封顶,预计今年10月竣工。 最近一则有关消息发布于今年4月9日,该消息称,“3月27日上午,西津渡地标——仿宋元代古建筑云
台阁屋面至高点铸铜宝瓶顶刹安装工程顺利完成。城投集团公司领导、西津渡公司工程相关负责人员参加了宝顶安装现场的揭顶仪式。宝顶由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优质锡青铜铸造而成,重约3吨有余,净高5.12米,底座宽2.05米,宝顶顶端距建筑物地面33.28米、海拔高程100.16米。此次宝顶安装是继2011年12月云台阁主体封顶之后的又一项目关键节点,云台阁即将成为镇江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现盛世平安。”
环保局称做过环评 云台山去年曾出现滑坡
因为地质条件的缘故,云台山经常发生滑坡。在通往在建云台阁的山路上,快报记者看到了关于滑坡治理,部分路段封闭,请游客绕行的警示牌。在治理山体滑坡的同时在山顶建设楼阁是否会与此相冲突?为此,记者赶往镇江市环保局,并获知了云台阁项目的环评细节。
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服务处,记者看到了一本《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据行政服务处张文辉介绍,云台阁项目是“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去年4月通过环评,并于去年4月7日在镇江市环保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评价单位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据了解,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项目所在的云台山地段属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重点治理区,历史上云台山曾经出现过大规模山体滑坡,去年,也曾出现滑坡险情。目前,滑坡现场已经扩坡整治。根据环评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一定程度破坏原有地貌、植被,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采取局部坡面防护,抗滑桩挡墙、绿化等措施后,会大大减轻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
张文辉指出,整体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了云台山山体环境综合整治,本身属于生态建设项目,建设后大大增加绿地、林地面积,并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因此项目建成后有利于该地区水土保持。
张文辉表示,编制环评报告书时,知道云台山顶将会有一个建筑,但当时还不知道具体名称。张文辉称,整体项目完工后,该区域将“显山露水”, 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在镇江市云台山(东至伯先路,南至京畿路,西至云台山路,北至西津渡古街)建设,该区域是镇江老城区,“很多民房依山而建,不仅没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而且把山挡起来了。将需要保护的留下来,把不需要保护的棚户区等建筑拆掉,相当于老城区改造,退房还绿,这是几年前就定下来的城建计划。”
园林局:不担心云台山喧宾夺主
“园林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对艺术的看法都不一样,100个人中可能99个人有不同的想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镇江市园林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戴和生向快报记者介绍,镇江市区内的南山、北固山、焦山和宝塔山归园林局主管,云台山的规划建设由城投集团负责。“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如何发展,各有各的渠道,虽然办法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镇江的旅游业。”
云台山位于金山和北固山中间,金山最高点高度约43米,北固山约52米,云台山约68米,有人担心,云台山顶建成的标志性景观节点云台阁会“喧宾夺主”,让属于国家4A级的另外“两座山”失色。戴和生认为,“有人担心,还有很多人不担心,‘三山’按照自己的主导意见正常发展,不会考虑到别人怎么样,市民关心、议论很正常,但不存在把谁比下去的问题。有人提出不同观点很正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要去说谁对谁错。”
设计者杜顺宝 云台阁属于“历史名胜的重建”
快报记者采访后得知,云台阁建设工程的规划曾经得到镇江市规划局批准,开工前也通过了环评。但是为何要在此花费巨资修建一个仿古建筑,其规划细节,因为镇江城投公司的“回避”而显得颇为神秘。
城投集团的网站上曾经透露:史载元代云台山上有亭台建筑,考古发现也有古迹遗存。镇江市规划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过“云台阁相当于复建”,因为在云台阁所在位置曾经有历史遗迹,但是被毁于战火。对此,著名文化保护专家,南京大学姚远博士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按照国家有关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果真的发现了遗迹,那就应该对遗迹本身进行保护,而不是在遗迹出现的地方进行复建,而‘复建’有严格的规定,复建建筑物必须按照原建筑物的制式等相关资料进行建设,否则只能是新建。”
6月8日,快报记者在东南大学对云台阁的设计者、东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杜顺宝进行采访。杜顺宝是国内最知名的古建筑专家之一,他主持设计的南京狮子山阅江楼、浙江绍兴柯岩景区、江苏省常熟沙家浜风景旅游区等在业内颇受赞誉。
杜顺宝表示,据文献记载云台山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相关建筑,“在云台山顶,宋代曾经有过一座二翁亭,二翁是指两个诗人;元代时,曾经有过一个聚明寺,民间称为十字寺,顾名思义是一个‘洋寺庙’。”杜顺宝说,聚明寺是一个官员私自兴建的,因为宣传洋教,后被当时元政府制止,改为了金山寺的下院。
杜顺宝透露,云台山顶曾经发现过两个直径80公分的柱础,杜顺宝和相关专家根据不同年代柱础的特点,判断这两个柱础是元代建筑遗迹。“目前这两个柱础已经被保护到云台阁前面的广场上,以后可以和云台阁做一个对比,说明云台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历史传承的。”他表示,正是因为云台上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建筑,所以当前年镇江城投集团找到他,请他设计云台阁,他才接受了邀请。杜顺宝说,这些年他做了很多仿古建筑的设计,但他始终有一个底线,就是他做的建筑一定是有根的,一定是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的。
杜顺宝说他把自己做的仿古建筑称之为“历史名胜的重建”,而云台阁就是这样一个仿制元代建筑的作品。
针对一些专家和网友的质疑,杜顺宝回应,建好后的云台阁并没有一些人认为得“那么巨大”,“上面两层是13米乘13米,现在觉得大,是因为周围还竖着脚手架,脚手架拆除后就小多了。”他介绍说,除了阁顶是金黄色外(元代建筑特色),瓦是灰褐色的,木头表面是铁红色的,一点都不张扬,不可能喧宾夺主。
“除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外,云台阁的现实功能是观景,站在云台阁上可以看到长江,城市,也可以看到金山与北固山。”杜顺宝说,建成后的云台阁将会和金山、北固山,以及更远的焦山形成一种互相映衬的互相烘托的关系。
至于漂亮还是丑,杜顺宝希望大家等云台阁对公众开放后再作评价。
亭台楼阁一样不少 镇江热衷给山戴帽子?
今年年初,网友“华哥”将云台阁的效果图发到镇江当地“梦溪论坛”, 至今已经得到十几万人次的浏览量,引发数百网友热议。并不是所有网友都是“云台阁的质疑者”,更多网友的心情和镇江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是合拍的。一些网友就认为效果图漂亮、大气,表示期待,“云台阁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观赏城市和大江风貌的绝佳观景点。”“只要建得好,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更能彰显山水名城的文化气息。
近日,网友“萝卜太郎”将云台阁主体工程封顶后的照片上传至论坛,同样引来关注。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无法接受,有网友表示担忧,“会不会加剧云台山的滑坡?”
也有不少网友对在山上动不动就建亭台楼阁的做法,感到不解,“干嘛每个山顶都要建个楼啊阁的。有点新意好吧?”
在黄鹤山,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表示他不希望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继续出现,“不是每一座山都适合亭台楼阁。两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叫做撞衫,这可以说是巧合;如果100个人同时撞衫,那一定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镇江是一座山林城市,山多树多,城市扩大后,仅市区内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座山。而快报记者在镇江走马观花发现,确实在镇江存在着给山戴帽子的现象,金山山顶有佛寿塔,焦山山顶有万佛塔,北固山山顶有北固楼、多景楼,云台山山顶有云台阁,蒜山山顶上有算亭,黄鹤山山顶上有鹤林阁,宝塔山山顶有僧伽塔、狮子山山顶有狮子亭,而远远朝南山望去,就可以看见三座山峰上戴着三顶“小帽子”。
镇江市园林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戴和生表示他注意到了这些“帽子”,但是他说,“山上有亭台楼阁很正常,这是园林建设中观景、赏景的需要;有人感觉像帽子也很正常,欣赏能力有差别,所以看法不一。模特戴了帽子,有人就觉得很漂亮,像一顶帽子就一定是丑的吗?有时候就是因为像一顶帽子才显得很好看。”
针对镇江多山,山上多亭这一现象,镇江市环保局行政服务处处长张文辉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亭台楼阁极多的国家,这种现象可以理解。
专家
规划部门应从全局出发 杜绝出现“帽子城”
与镇江一些官员的看法不同,从事文化保护和景观规划的一些专家则对这种给山一味戴帽子做法提出了批评。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表示,在山顶修建亭台楼阁,要从两方面判断。如果一座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座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能体现那个年代的标志性建筑,后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了,那么在经济条件、环境条件(不影响周围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复建或重建,“如果一座山没有这些条件,就是一座单纯的有石头有树、有水的山,则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在上面建仿古建筑,那些看上去簇新鲜亮的仿古建筑只能带给大家视觉污染。”
与贺云翱的观点相似,云台阁的设计者杜顺宝表示,规划、设计仿古建筑要慎之又慎。他有一个底线,首先就是这个仿古建筑一定是有根的——文化的根;然后现实中确实需要它实现某种城市功能,比如说观景。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赞成是座“有文化的山”,就盖上一个建筑。“就目前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越来越重视生活坏境,与诸如观景、或者造景等城市功能相比,自然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辰赞同杜顺宝的“自然为大”说。“江南的地形多丘陵,即便有山,山体也不会很大,山顶不会给设计师留下太大的空间,在这样局促的条件下造房子,对绿化的破坏是一定的。”赵辰说,即便真的要造,那也要因地制宜,不要贪大贪全,建筑越“壮观”,对自然的破坏越大。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镇江的山虽小,但是几乎每一座山都有历史来头。如果有历史就要造房子的话,那么有一天镇江真的可能成为一座‘塔城’,成为一个帽子城。”赵辰说,这个时候负责城市规划的官员,就必须淡化自己身上的行政官员的色彩,而是退一步,从全局全城的利益来决定对每一座山的利用,“这个时候,规划官员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
而在文化保护专家姚远看来,城市建设部门与其煞费苦心地修亭建阁,生硬地打造一座座“文化之山”,不如维护好现有的山林生态,剪枝修叶,为市民多增添几条简单、清爽的休闲之路。 (倪宁宁 林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