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s.people.com.cn 2012-06-03 人民网
- 丁肇中教授在东南大学讲述他所经历的实验物理。
丁肇中教授与小校友互动。
人民网江苏视窗南京6月2日电 (唐璐璐)2日下午,东南大学四牌楼大礼堂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都挤满了人,作为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名家高层演讲活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走进东大讲坛,向在场的师生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并分享他的感悟。丁肇中教授言语睿智幽默,长约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不仅多次逗乐在场听众,还频频被同学们称“好萌”。
美国专门为他的实验立法
2日下午2点,在东南大学大礼堂,丁肇中教授上台准备演讲,不过演讲用的PPT却出现了播放故障,这时东大一位老师上台查看,“这位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系的主任。”这句话引起了在场学生的惊讶之声,“教授亲自上台修电脑啦!”几秒钟后,故障排除,这个小小的插曲也拉近了丁肇中与东大师生的距离。
而被丁肇中称为“修计算机的教授”正是东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军舟教授,参与了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并负责建立东南大学AMS科学数据处理中心(AMS-SOC),被丁肇中称之“为AMS做出了重要贡献。”
AMS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十分浩大,目的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参与这项国际研究的高校。
AMS实验也是丁肇中在现场花费最长时间介绍的,其实在2011年,丁肇中已经向东大师生介绍过这一实验。2日在现场,丁肇中透露,这项实验曾经差点被取消。原来在2005年时,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载人到火星,需要大量的研究力量和资金,为此宣布要消减大量的科学研究。“所有人都同意政府的决策,只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就是丁肇中,“我说你们的决定是错误的。”直到2008年,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为丁肇中的实验通过了一项法律,并且获得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签署,要求美国政府增加一趟航天飞机,把AMS送上国际空间站。这一实验才得以实现。
美国最大的飞机“没窗户也没吃的”
在讲到上述实验时,因为AMS探测器十分庞大,没有民用的飞机能运它,包括最大的747也运不了。所以丁肇中特意向美国空军借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叫C5,是美国最大的飞机。”这让全场唏嘘不已。
“本来我也想去坐的,后来发现第一上面没有窗户,第二没有东西吃,所以我就让我太太代表我去坐。”丁肇中的话让全场大笑,记者身边的一位同学说:“丁教授太可爱啊,好萌哦。”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把仪器送入国际空间站,它将在上面工作数十年。“在安装到空间站四个半小时后,探测器就开始接收数据。到现在为止,AMS-02探测器已经收集到近170亿个宇宙线数据,多于过去100年全球科学家收集到宇宙线总数。”丁肇中认为,如果探测器运行正常,20年后,数据将累计至3000亿个。这就意味着探测器的“触角”将延伸至可见宇宙的边缘。
“J粒子”不姓丁
在讲座现场,丁肇中向师生们讲述了让他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J粒子”。上世纪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质”的实验方案,“相当于南京下雨的时候,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雨滴是红色的,我们要从这里面找到。”
丁肇中说,这个实验不受物理学家的欢迎,被世界上所有的实验室所拒绝。但最终他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丁肇中回忆这段实验经历时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换句话说,要原谅大多数人的错误。”丁肇中的幽默引起全场掌声。
当年为发现的“J粒子”用字母“J”命名,是不是因为它长的像“丁”字,现场有学生提问,丁肇中笑着说,当年之所以命名为“J粒子”,是为了纪念他们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能量,“并不是为了说明这是一个很著名的中国科学家。”
合作不好的科学家只因去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他的身边进行国际性科学研究实验。与他合作的科学家,绝对都是世界各国最顶级的研究人员。
在国际科学合作上,丁肇中也是选择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并且对贡献大的科学家,也尽量让他们做出成绩,并使之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但是在丁肇中眼里却有一位科学家被他称为并不是合作最好的科学家,原因是“他后来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担任很重要的职务。”丁肇中的独特思维逗乐全场。
丁肇中还特别提到了与他合作过的一位“神童”,12岁大学毕业,16岁拿到博士学位,“参加工作时年龄已经很大了,18岁。”丁肇中的幽默引发了全场笑声,不过这位“神童”跟丁肇中一起工作了三年后,说对物理没有兴趣而离开。丁肇中认为,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这位“神童”后来转投医学领域,“现在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最有名的医院做教授。”
科学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
丁肇中在美国也是非常受尊敬的教授,美国对丁肇中做高端科研时又是如何对待的,“需要仪器设备时,您需要费很大的口舌借这些东西吗?还是他们很容易就借给您了?”现场同学的提问五花八门,不过丁肇中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我每做一个实验都受到大量科学家的反对,但是要原谅别人的错误。”丁肇中幽默的说,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错的实验,而且每一个实验对科学界都有贡献,所以反对我的人比较少。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感谢小校友没把当年的成绩单带来
在讲座现场,还来了两位神秘嘉宾,他们是丁肇中的小校友。丁肇中在10岁左右的时候,曾在南京的南昌路小学就读。两位来自南昌路小学的小校友为丁肇中送上鲜花,还带了小创作:小孔成像仪和根据发声原理做的空气管,其中一位小校友告诉丁肇中“通过小孔成像仪这个实验我知道了光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而另外一个小校友也在现场吹起了一曲《小星星》。
接受了两位小校友的礼物,丁肇中十分开心,接着丁肇中送了两位小校友三句话:“第一我非常感激你们没有把我当年的成绩单带来。”自嘲的语言让全场笑声连连,“第二句话你们所说的光在空气中是直线的,这是对的,可是光在宇宙中因为受到宇宙物质的影响,光是弯的。第三以后叫我丁教授,不要叫我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