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五四青年节 罗志军寄语全省青年提四点希望

发布者:陆海发布时间:2012-05-04浏览次数:770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昨天下午,江苏省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南京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在会上发表讲话,对全省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发奋学习,努力成长成才;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修身立德,弘扬时代新风

  会上,罗志军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和各级团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他说,去年11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将要通过大家的努力在江苏大地上化为美好现实。这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为共青团组织彰显优势、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

  会上,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广忠代表省各群团组织向大会致贺词,团省委书记万闻华和青年创业创新创优代表、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尤肖虎团队成员潘志文分别作了发言。随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新力等领导参观了江苏省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图片展,并参加了主题团日活动。通讯员 沈团轩

  现代快报记者 赵丹丹

  寻访

  梅庵,90年前南京团组织在这里诞生

  提起东南大学,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说到东南大学校园内的梅庵,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1922年5月5日,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就在这里诞生。

  深藏校园,与六朝松做伴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来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问及梅庵,一位女大学生热情地给记者指路:“从圆顶大礼堂向西,经体育馆就到梅庵了。”

  梅庵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外墙上刷着土黄色的漆,与青灰色的装饰石材搭配,显得很和谐。房屋四周,巨柳成荫,修竹滴翠,曲径花坛,错落有致,更显出梅庵的幽静。

  东南大学文书档案室主任纪晓群告诉记者,这栋建筑是为纪念东南大学前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号梅庵)修建的。最初是茅屋三间,1933年改建为砖混结构瓦房,面积204平方米。梅庵门前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六朝松。

  “六朝松是我们学校千年文脉的象征,梅庵也有非常厚重的历史。”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是校园著名景点。

  南京最早团组织诞生地

  梅庵在南京的党史上,也是一处重要的地标。纪晓群告诉记者,1921年7月,恽代英在梅庵召开少年中国学会第二次年会。会上,李大钊、恽代英、杨贤江等被选为学会评议员。

  1922年5月5日,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梅庵召开团员大会,会上通过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宣布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南京城区革命组织的建立,是先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后建立共产党组织的。经过团组织的培养和革命斗争的考验,约在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谢远定、吴肃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10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南京的5名党员编为第六组,组长谢远定。这也是南京城区第一个党小组。

  团的“二大”在这里召开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大”)在梅庵召开,瞿秋白、邓中夏、林育南、刘仁静、张太雷等30人左右出席了大会,并作了精彩的演讲,梅庵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方。

  据了解,“二大”原本定在湖南召开。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共湖南省委已复函团中央表示同意。后来因江浙沪一带青年工作较有基础,特别是以谢远定为委员长的南京团地委的工作卓有成效,并同意筹备这次会议,所以最后决定团的“二大”会议在梅庵举行。

  现代快报记者 钟晓敏

  人物

  罗炳权:

  建国后南京团市委首任副书记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团市委第一任副书记,今年90岁的罗炳权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也经历了各类青年运动。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之际,罗老认为:“共青团和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传统,勇挑时代重任。”

  因为身体不太好,罗老最近一直在挂水。不过,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请他聊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还是欣然答应。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团市委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根据青年的特点来开展的。”罗老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南京的团组织比较少。当时,他们当务之急就是发展团组织,不仅把新青社、众多地下组织转变为青年团,还举办学习班,培养骨干,分配到学校、工厂以及很多没有团组织的地方,建立团组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青年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在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到以一二九运动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到以五二0为代表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年运动都是一脉相承的,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反帝、反封建、争民主、争自由、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罗老说,在长达90年的青年运动中,共青团充分体现出它是党的助手、党的后备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五四精神仍有其特殊的意义。”罗老说,如今我们青年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有3个孙子、孙女,虽然我不直接教育孩子,但是我跟我的子女们都交代过,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首先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其次才是学习。”采访接近尾声时,罗老寄语广大青年三句话,“我们是在党的领导下成长的一代,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和党的主张、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个人创造性依然很重要。此外,在思想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当下,大家一定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加强鉴别能力,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现代快报记者 钟晓敏

  记忆

  青春记忆90年:“我爱我的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今天迎来成立90周年的纪念仪式。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青春记忆九十年”的活动,怀旧潮爆发,大家细数自己青春的记忆,一起回忆人生最美好的阶段。

  90年,承载着无尽的回忆。一位网友动情地说,90年前,年轻人走上街头,义愤填膺,为正义慷慨发声。国难当头时,学子们为保卫国家拼尽一腔热血。那份坚持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老人们唱红歌,那是因为红歌是他们青春年华的背景声,是花前月下的伴奏乐,甚或是捱过长夜的催眠曲。”有网友说。

  “还记得那年的三下乡,结识了20多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位网友说,那短短的7天让自己终身难忘。“还记得我们一起宣传党史,还记得我们一起清扫纪念馆,也记得我们一起上街宣传三农史。青春记忆九十年,我爱我的团。”

  60后

  “1975年5月4日入团,那时对共青团不太了解,不过很自豪。”一位生于60年代的网友回忆,那时虽然食物紧缺,但他更渴望的是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是当时的名言。1977年高考恢复,他在1980年参加了考试,“那时升学率非常低,包括中专在内,升学率不超过3%。”至于大学生更是如国宝般稀少,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人。幸运的是,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这其中之一,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70后

  “初中,那段不跑着奔去食堂抢饭就会饿肚子的生活,是我青春里最幸福的小日子。”70后网友说,影响自己最深的不是文字和音符,而是那个睡在上铺的兄弟,在学习上爱和别人较劲,但在生活上体贴别人的好哥儿们,“亲爱的王八,我们都要幸福快乐一辈子。”

  80后

  “关于青春的记忆,最难忘的应该是大学时光。”一位网友说,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埋首苦读,2001年进入大学后做了不少有意义事。一是深深地喜欢英语,大一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笔试、初赛、半决赛都很顺利,但是决赛时,看到台下自己喜欢的学姐,一时紧张最终没得奖。毕业前组织过一个英语学习课程,课程的学费,每人1元,收集后给了团委,捐献给贫困地区。还有就是摄影,他拍摄了不少照片曾获过奖。”我很感谢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毕业7年,最近偶然看到了母校的微博,思绪万千,花了一个早上在看母校的点点滴滴,“一个大男人竟然……眼眶湿润了!”

  90后

  “鸟巢,五月天,十万人的疯狂大合唱中感受什么叫代沟。”这位网友说,自己陪着90后的小外甥去看演唱会,却看到他满脸泪水。

  90后正值青春,追求明星、追求个性,也追求梦想,“90后的我们,退去青春年幼的稚嫩,开始适应社会大家庭。”一位90后网友说。

  现代快报记者 马薇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