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2日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眼中,只有真正了解“中国问题”才能获得话语权。在伦理学这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中,许多“应用伦理”研究常凭感觉判断,并以西方理论为依据。对此,致力于伦理学理论研究和中国道德发展研究的樊和平对自己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顶天”,就是专注伦理学领域的尖端理论问题;“立地”就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提出针对“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和“中国解释”。
社会调查:从“顶天”到“立地”
樊和平认为,社会调查是实现从“顶天”向“立地”转变的关键环节。在他看来,社会调查不仅能为学术研究开辟新视野和新领域,且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生活状况,使他能够透过复杂的社会镜像,触摸中国社会群体、个人伦理道德生活的时代脉搏。
2005年,以樊和平为首席专家,东南大学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招标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樊和平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的首席专家之一,进行关于“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随后,樊和平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走进基层,对这两大课题展开相关研究。他带领团队深入走访了江苏、广东、新疆、广西等地,以政府公务员群体、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青少年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新兴群体、弱势(困难)群体六大群体为对象,从伦理关系、道德生活、伦理—道德素质、伦理道德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遭遇的新问题等角度展开调查研究。
在历时四年的调研过程中,樊和平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个体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总课题组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综合调查,问卷投放总量在10000 份以上,可谓是“万人大调查”。
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的科学性,樊和平奔波于各地。他带领团队在调研中发放大量调查问卷,并在全程录音的基础上形成文字资料,以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此外,他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前期调研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总结,组织集体调研,以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数据。
调查研究:以“立地”进一步“顶天”
在接手两大课题研究前,樊和平已经认识到建构市场经济—全球化—高技术背景下的现代中国道德体系,是伦理学面临的重大前沿课题。
他考虑到解决现实问题必须以深刻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为支撑,而不能依靠感性的认识和判断。为此,他努力在形而上学的层面梳理并寻找可供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他埋首于文本研究,尝试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研究与道德哲学理论创新相结合,将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前沿的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在中西方道德哲学深层对话的基础上,他致力于追求伦理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气派,以此解决现代中国伦理学的精神哲学理论和现实道德发展的“精神问题”,使伦理学和现实道德发展回归“精神”家园。
樊和平在“顶天”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他没有自满,而是继续追求进一步的学术境界——实现“立地”的目标,即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课题,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决策,从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通过走进基层,对现实问题深入调研,樊和平带领的两大课题组对中国伦理道德问题有多项新发现,取得了重要成果,并撰写了两本各10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中国伦理道德报告》和《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与之相关的调研报告作为中期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和《哲学研究》等多本刊物发表。
樊和平和他的研究团队提出,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结构模型,大体是以市场经济道德为下底、西方道德影响为上底、传统道德与意识形态中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为两腰的近似梯形,其不稳定性的结构形态说明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自然决定性水平和阶段。
另外,樊和平提出,影响文化判断的三大根据是传统道德、理性与科学和天理良心;影响生活方式的三大因子是文化教育、家庭要求和道德规范。他强调,市场经济关系着文化判断与生活方式,对伦理道德影响巨大,需要特别关注。
在立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樊和平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以其“立地”精神支持了“顶天”的学术研究。而他提炼出的理论也有待再次“立地”,以面向现实和应用。据此,“顶天”和“立地”形成了良性循环。樊和平也以两大课题研究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社会调查是推动这个循环前进的重大力量。
走基层感言
两大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前沿性学术理论和扎实而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的方法。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调查研究,在对调查信息的分析研究中根据前沿性理论进行深刻分析,力图有新发现、新解释、新建议。经过这些艰苦而深入的调查,学术研究真的“立地”了,至少不会感到是在“与风车搏斗”。——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