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2月27日,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获悉这个“巨大的惊喜”之后,王澍说,“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承认曾有过的 “离经叛道”,但始终坚持自己“首先是个文人”
“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这是王澍留在他的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记忆里的印象。
学生时代的王澍曾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狂妄的结果是,论文答辩全票通过,学位委员会却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导师也帮不了他。
早在大学二年级时,王澍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时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不过,对于王澍这个“刺头”,东南大学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规定,王澍的画作更屡屡被当做“范本”展示。
对于曾经的“年少轻狂”,王澍认为自己在“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但有一点他始终坚持:我首先是个文人。
少年的他,喜读书。“有7到10年的岁月里,我就是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翻烂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背诵《世说新语》;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写的字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初稿25万字,最终成稿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人文气质使得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这是他的建筑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
1997年,王澍和妻子创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是,“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言语中隐含着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得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诚恳地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地设计。
博士毕业后,他当了10年的“泥瓦匠”,慢慢寻找内心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博士毕业后10年内,王澍没建一座房子,只是偶尔给人做装修。一个老师、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学生,学了7年的建筑专业,其“职业生涯”中竟有10年的“空白期”,这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但王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做很慢的事情。他跑去杭州当了10年的“泥瓦匠”,和工人们一起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并收集了几十万篇有关砖瓦的材料,画了很多盖不出来的房子。做这些“慢事情”的收获,后来都被他以各种形式糅合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使其作品呈现出很独特的风格。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生的妻子用一份工资养起夫妻两人。在这段时间里,王澍觉得“想做的建筑,要传达的那种文化里的状态和精神,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意义”,慢慢地,“我发现了内心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
在10年“空白”之后,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仿佛变了一个人,从以前的“走过来都像一把带着寒光的刀,让人不自觉地避开”变得“温文尔雅得像个古人”。他用很慢的方式塑造出来的房子,让人在进入时 “一种缓慢感出现了,那个仿佛印着时间痕迹的空间里弥漫着追忆和怀旧”。
齐康教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而王澍能够拿奖是因为“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用古代工匠手法诠释心中的当代建筑
2000年,王澍完成人生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理解。基地北面靠山,山上覆盖竹林;南面临水,一座废砖厂被挖成湖泊。按照造园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是不应突出的,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而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将砖瓦使用在现代建筑上,王澍打破了固有的章法。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收集了超过3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这些废弃的“垃圾”在这里被重新垒砌成大合院的样式,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对环境、对历史的尊重。同种手法再次出现在200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王澍和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在2010年世博会上,作为宁波滕头馆的设计师,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也许在此间停留过的人还记得,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成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已是百年沧桑。
除了瓦片,木头、竹子等自然材料也是王澍喜欢使用的元素。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他说,“人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
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链接
王澍
1963年出生。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
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设立于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夫妇发起。
每年约有500多名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及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
在短短33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声势压过了延续百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