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组图)

发布者:陆海发布时间:2012-02-29浏览次数:1380

 

2012-02-29  宁夏日报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宁波博物馆,使用了大量从拆迁工地捡回来的砖瓦。
宁波博物馆,使用了大量从拆迁工地捡回来的砖瓦。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于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这一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据悉,颁奖典礼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获此殊荣,王澍成为继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获奖理由尊重传统,面向未来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在国际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第5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评委会的评审辞认为“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对废弃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显然引起了评委会的关注。评审辞认为“王澍向世人传达了谨慎使用资源和尊重传统与历史的信息。此外,他还为当今建筑的技术及质量,尤其是在中国,做出真实坦率的评估。王澍的作品使用诸如屋顶瓦片和废弃墙砖等回收材料,仿佛勾勒出一幅构造多元质感丰富的拼贴画。在与建筑工人合作的过程中,结果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多了一分清新和自如。”

  个性建筑师多年当“工匠”从拆迁工地捡回“历史”

  王澍于1985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随后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反之,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时到午夜,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在建造工地上他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

  王澍说“在一百年前的中国,造房子的人只是工匠,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建筑师。面对今天已经建立的专业建筑体系,我反而选择手工营造和业余的态度。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

  最能代表他思想和工作个性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他在该馆使用了大量从当地拆迁工地上找回来的废弃建筑材料。这是他2004年在一场国际竞标中赢得的项目。他解释说:“我想告诉人们曾经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10多年前,这里是这个美丽海港城市的一片有30多个传统村落的地方,到我们设计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拆除了,这里变成了一片几乎没有回忆的城市。我把能在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再次利用,与新材料一起在新的建筑上混合建造,我想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它能把这个城市的回忆重新唤醒。”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样用了大量废弃砖瓦。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到第一期工程开工前,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在浙江省内收了330万件砖瓦。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本报综合)

  链 接

  王澍主要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宁波五散房项目、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等。凭借这些作品,他先后获得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年他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