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南京日报1版
上大学时就创办自己的公司,如今企业已准备上市 在很多人眼里,1981年出生的江苏邦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毅征的创业故事颇有传奇色彩——
早在东南大学读大三时,他就开始在IT领域掘到第一桶金;大学没毕业,他就在新街口组建了公司,进军互联网信息服务;毕业才5年,他就两次荣登全国大学创业富翁榜前十名;转战雨花软件园5年,他除建成属于自己的研发大楼“邦宁科技园”,还参与组建了两个创业园区,企业年收入超过了1.6亿元……而他今年才31岁。
“实在谈不上有什么‘传奇’,我只是运气好一点而已!”在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简陋办公室,徐毅征以他一贯的低调谈起创业历程,“一方面我抓住了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一路呵护,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上大学时完成一笔7000元“大单”,创业信心陡增
徐毅征的创业故事始于2003年。
“我大学念的是计算机系,大三那年暑假正好在南大一个朋友的小公司里打工,亲身体验了创业的艰辛。”徐毅征说,朋友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离开公司,早晨七八点又赶来上班,很累很辛苦。“这位朋友,成了我创业的引路人,虽然他善意地劝阻过我。”
“实习”结束,徐毅征开始单干。凭着精心设计的样板网站,他在网上开始招揽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业务。“第一单我就挣了300元钱,很得意。隔了两天,黑龙江一家路桥公司联系我做一个网上展示平台,我忙活了一整夜才做完。对方很满意,给了我7000元钱。这是一笔‘巨款’,大大鼓舞了我,增强了我创业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人生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
洞察互联网上的巨大商机,徐毅征招募了4个员工,组建了一个公司——创网科技。到2004年大学毕业前,他已净赚几十万元,成了班上最富有的人。
在多地开设分公司,企业实力进入全国同行四强
创业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徐毅征说,创业之初最困难的时候,交完了房租,他口袋中只剩下1000元钱,连员工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尽管这样,我仍然硬着头皮去招人。
我不怕失败,大不了回到零,从头开始。那时候,我坚信一点:我赶上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公司的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
正如他所说,2003年前后正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又一波发展高峰,李彦宏、张朝阳、丁磊等人的创富神话,激励着成千上万像徐毅征这样的年轻人投身网络产业。“刚开始在新街口租房,后来到华侨路、珠江路买房办公,员工人数达到40多人。为了尽快做大,我们公司的业务一度很杂,域名注册、企业邮局、智能建站、服务器托管和租用,样样都做。后来,又做过B2B、B2C,软件外包,云主机等,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做到了上百万元。短短几年,我们在上海、北京、福州、宁波等地也建起了分公司。那时候很忙,也很幸福。”徐毅征说。
2007年,徐毅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创网科技搬到雨花软件园,并改公司名为邦宁科技。实践证明,这一决定非常正确:在雨花中小软件企业孵化园“蓝筹谷”里,邦宁科技得到了精心的培育,迅速做大、做强。2009年前后,公司的实力已经做到了全国同行业四强,业务服务覆盖了全国县级以上市。2011年,公司员工总数突破400人,年营收突破1.6亿元。
兴建企业研发大楼,推动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今年7月,邦宁科技将正式从“蓝筹谷”毕业。
目前在软件大道旁侧,占地13.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邦宁科技园”已进入最后装修阶段。望着属于自己的研发大楼一天天成型,徐毅征倍感振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的新目标又开始了!2014年,邦宁科技将在创业板上市,这是近期目标。而我的远期目标是,亲手培育3—4家上市企业!”
2009、2010年,徐毅征两次入选由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前十名。对此,他只是淡然一笑。在他眼里,财富只是创业的副产品,享受创业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南京掀起的创业创新热潮,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一个具有浓郁的创业创新氛围的城市,会让创业者感到信心百倍,因为他们不会觉得是一个人在战斗。”徐毅征说,“我想告诉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朋友们,我最大的创业心得就是: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受得了重压,尤其是要敢于冒险、敢于失败,因为只要去创业,就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而对于创业者,失败和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本报记者 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