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与产业牵手协同创新——科技部、教育部与江苏省签订经科教紧密合作协议共推新兴产业发展

发布者:陆海发布时间:2012-01-14浏览次数:200

  《科技日报》(2012-1-13 一版)  记者: 张晔


    在辞旧迎新之际,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1月10日在江苏南京共签合作协议,探索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共同培育和促进江苏的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下一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3个新兴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两部一省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科技与教育创新资源高效整合、重点聚焦并服务江苏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协同创新意义深远

    本次科技部、教育部选择江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对江苏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筑长远战略优势增添了新的动力。

    万钢指出,两部与江苏省一起启动经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在“十二五”启始之际,通过这样的合作,更有利于推动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连接,推动科技教育经济结合产生聚变效应;有利于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我国的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探索。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江苏赢得新胜利、经受新考验的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11%左右,总量超过4.8万亿,人均GDP突破9500元。目前,江苏正积极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提出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这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来引领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江苏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江苏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前不久江苏召开了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重点是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技术与产业牵手的聚变效应

    相对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

    我国的TD-SCDMA产业化专项的成功,正是源于官、产、学、研之间的高度协同创新,而这一创新的源头正是位于江苏的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专门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产业界10多年艰苦努力,带动我国移动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移动通信产业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实验室在尤肖虎主任的带领下,于1996年完成国内第一个GSM实验系统的研制开发;1998年完成国内第一个CDMA实验系统研究开发;组织20多个科研单位的3000名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全面完成了包括TD-SCDMA在内的中国3G技术发展的既定目标。

    而在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则抓住中科院在全国布设研究机构的机遇,与中科院和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合资创建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并以此带动园区建立了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在短短几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园区已集聚120多家纳米企业和5500名相关专业人才,形成了微纳制造、纳米节能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今年纳米产值预计超过60亿元。

    科教资源稀缺的泰州市,通过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建起一座国际一流的医药城。现在,中国医药城已集聚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休斯敦医学中心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研发机构,4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先后落户,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

    正是得益于东南大学3G通信、苏州纳米、泰州医药等在协同创新中打下的坚实基础,科技部、教育部在选择江苏省展开经科教协同创新共推新兴产业发展时显示出极大的信心。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三方议定,由两部一省授牌,先期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以南京·中国无线谷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南京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积极实现“实验室与基地、学科与产业、人才与公司”的无缝对接。

    根据协议,两部一省将围绕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探索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具体建立规划、信息、研发、载体、人才、平台、资金、技术标准、利益九方面的协同机制。同时,江苏省还将建立由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万钢对做好两部一省协同创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两部一省合作提出从九个方面试行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努力实现“实验室与基地、学科与产业、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在新形势下科技、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有效地把区域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融合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去,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探索。

    二是要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两部一省合作、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根本上就是要实现科技、教育和产业的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发展。科技创新要引领和支撑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要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学科支撑;产业发展要为科技、教育结合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新的命题和经济支撑。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着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形成一批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区域创新注入活力。

    三是要把两部一省合作重点与国家战略布局相配合。目前,两部一省在纳米材料与制造、生物医药、下一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等新兴产业方向开展了政产学研用合作,未来还将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合作。三方合作领域要与紧密落实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结合起来,要与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有机结合起来,要与江苏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有机结合起来,要选准方向、突出重点,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 张晔)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1/13/content_414252.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