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8日南京晨报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昨天,中科院盲人教授杨佳来到东南大学,她的不平凡经历感动了东大在座的所有师生。29岁那年,杨佳的双眼不可逆转地失明。凭着超人的毅力,她不仅重返讲台,而且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
失明后还想上课
用手丈量黑板,用胶布作记号
杨佳出生于1963年,15岁考入郑州大学,19岁时提前半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2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一路走来,全是阳光。可是,命运之手却突然夺走了这一切。1992年春天,29岁的杨佳眼前的世界突然变得朦胧,经医生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不可逆转。
在与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她苦苦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下走完这一生,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杨佳毅然选择了重新出发。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她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就学盲文,从最简单的ABC学起……
杨佳还有一个梦她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对她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杨佳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
授课时,杨佳仍会有优美的板书,她用紧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悄悄丈量着尺寸;她采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她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新学年上第一堂课时,她总要尽量多提问,用心记住学生们的声音;她还通过计算机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批阅学生的作业。
“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说我眼睛看不见,教学的标准不能变。”杨佳说。
拿到哈佛学位
几千名师生起立为她鼓掌
杨佳的精彩并未就此止步。2000年,她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MPA学位,师从于《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哈佛老师上课很活,采用案例教学,而且喜欢借助于图像讲解。大家看了一目了然,可对杨佳来说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加班。
“哈佛这边课程很多,要求也很严,阅读量很大,每门课不下500页,别的同学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我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精力,通过语音软件把课文扫进去再读出来,几乎就是通宵达旦。”6门课,杨佳用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一门课按下一个开关键,等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开始飞快地记笔记。同学说,她的笔记就是完整的讲义。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杨佳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毕业典礼上,院长约瑟夫·奈亲自给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并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
2011年5月,杨佳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成为在今年提名的全球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选人中唯一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填补国内空白
首创《经济全球化》课程
值得骄傲的是,杨佳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2008年10月,在外出差的杨佳突然接到通知,要她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当时,有些竞争者早已在纽约游说评委。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杨佳活跃在会场内外,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同各缔约国代表交流。最终投票时,她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2009年,她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此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同事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佳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杨佳还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东大学生很感动
“您的演讲会改变我的一生”
杨佳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不时地抹去眼角的泪水。而很多东大的学生一边聆听,一边也在默默地流着眼泪。杨佳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杨佳老师,我是刚刚给您送花的同学,刚才的场合由不得我给您鞠上一躬,现在我要郑重地给您鞠躬。因为听了您的演讲,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从今以后我将不再妥协。”或许是因为所有委屈涌上心头的缘故,一时间大一新生郭昭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哽咽了。她说,自己对绘画非常喜爱,在绘画的路上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让自己一度支撑不住甚至绝望。“听了杨佳老师的经历,我相信梦想一定可以打败一切不可能。”
大三学生赵越诚恳地向杨老师说:“谢谢您,真的,也许您今天的演讲会改变我的一生。”赵越说,之前自己是一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学生。面对大学里的诸多诱惑,有的时候都不知道前途在何方。“但是以后不一样了,您就是我的榜样。”
张小晴 记者 王晶卉
失明后还想上课
用手丈量黑板,用胶布作记号
杨佳出生于1963年,15岁考入郑州大学,19岁时提前半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2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一路走来,全是阳光。可是,命运之手却突然夺走了这一切。1992年春天,29岁的杨佳眼前的世界突然变得朦胧,经医生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不可逆转。
在与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她苦苦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下走完这一生,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杨佳毅然选择了重新出发。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她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就学盲文,从最简单的ABC学起……
杨佳还有一个梦她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对她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杨佳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
授课时,杨佳仍会有优美的板书,她用紧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悄悄丈量着尺寸;她采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她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新学年上第一堂课时,她总要尽量多提问,用心记住学生们的声音;她还通过计算机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批阅学生的作业。
“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说我眼睛看不见,教学的标准不能变。”杨佳说。
拿到哈佛学位
几千名师生起立为她鼓掌
杨佳的精彩并未就此止步。2000年,她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MPA学位,师从于《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哈佛老师上课很活,采用案例教学,而且喜欢借助于图像讲解。大家看了一目了然,可对杨佳来说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加班。
“哈佛这边课程很多,要求也很严,阅读量很大,每门课不下500页,别的同学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我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精力,通过语音软件把课文扫进去再读出来,几乎就是通宵达旦。”6门课,杨佳用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一门课按下一个开关键,等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开始飞快地记笔记。同学说,她的笔记就是完整的讲义。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杨佳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毕业典礼上,院长约瑟夫·奈亲自给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并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
2011年5月,杨佳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成为在今年提名的全球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选人中唯一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填补国内空白
首创《经济全球化》课程
值得骄傲的是,杨佳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2008年10月,在外出差的杨佳突然接到通知,要她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当时,有些竞争者早已在纽约游说评委。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杨佳活跃在会场内外,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同各缔约国代表交流。最终投票时,她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2009年,她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此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同事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佳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杨佳还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东大学生很感动
“您的演讲会改变我的一生”
杨佳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不时地抹去眼角的泪水。而很多东大的学生一边聆听,一边也在默默地流着眼泪。杨佳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杨佳老师,我是刚刚给您送花的同学,刚才的场合由不得我给您鞠上一躬,现在我要郑重地给您鞠躬。因为听了您的演讲,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从今以后我将不再妥协。”或许是因为所有委屈涌上心头的缘故,一时间大一新生郭昭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哽咽了。她说,自己对绘画非常喜爱,在绘画的路上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让自己一度支撑不住甚至绝望。“听了杨佳老师的经历,我相信梦想一定可以打败一切不可能。”
大三学生赵越诚恳地向杨老师说:“谢谢您,真的,也许您今天的演讲会改变我的一生。”赵越说,之前自己是一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学生。面对大学里的诸多诱惑,有的时候都不知道前途在何方。“但是以后不一样了,您就是我的榜样。”
张小晴 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