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1日 现代快报 作者:周彤
各方文化在南京碰撞、融合,孕育了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传统。
“既有建筑的改造已非单纯的建筑学问题,而演变为城市规划问题。”
落满尘土的木楼梯,依稀在讲述着陈年旧事
老南京人常说,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伴着城市一路走来的老房子,每一处都如城市发展的脚印。城市的个性与风格,在诸多老建筑中峥嵘渐泯。而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渐渐“被遗忘的时光”,在斑驳的墙壁和浓绿的爬山虎的注目下,渐行渐远。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在保持城市风貌、个性的基础上,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并拆除部分既有建筑的过程。”周琦教授感慨道。
文物建筑改造“修旧如旧”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从六朝文化,到明清文化,再到民国文化,“六朝古都”南京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各方文化在南京碰撞、融合,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而且孕育了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传统。
而提到民国,不得不提颐和路。老南京人常说:“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1927年国民党建都南京后,这一带为一级高级住宅区,在短时间内,按照西洋方式建设的低密度高级住宅区,主要供达官贵人居住,也有不少外国使馆驻扎。在不少人印象中,颐和路宛若一张泛黄的民国老照片,绿阴深处掩映着的老洋房,法国梧桐夹道的宁静小路,历史在这里潜流暗涌。蒋纬国、马歇尔、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汪精卫……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曾在此处叱咤风云。由于其特殊的用户性质、罕见的规划规模,以及整体风貌的良好保存,使其成为南京近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街区。
颐和路公馆区不少民国老建筑属于文物建筑,如何保护这些老房子成了南京百姓最关心的事。周琦介绍说,文物建筑的修复比较复杂,首先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对于这类建筑的修复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建筑的整体风格不能发生太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功能性的改变,其主体结构的构建需要置换。
著名的新街口交行旧址(中山东路1号)的维修就是周琦教授主持的。“建成于1935年的交行旧址是砖混结构和局部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是70年,此前已到寿命极限。”周琦告诉记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其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对主体结构进行彻底改造,但是建筑内部的空间尺度和布局并未有太多变动,在保留历史价值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利用。”
既有建筑升级“创意”为先
然而在城市老建筑中,更多的是并无太多历史文化价值、还能使用却不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建筑。“这类建筑占了老建筑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有一个专有的称呼——既有建筑。”周琦告诉记者。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经历过一个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过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新建与改造并重的新阶段,有计划地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已势在必行。”周琦教授说,快速城市化的大拆大建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批量生产”的建筑质量不高,舒适度受限严重。以南京为例,一大批建于70、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房子,如今停车位明显不足,保温节能性差,户型面积过小,配套设施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居住要求。同时,因产业结构调整、市政规划等原因搬迁的工厂留下了大量空厂房。
“对于这些既有建筑,改造、修复的余地很大。因为不受任何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也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改造。”周琦说,比如不少工厂改建为创意产业园,比较成功的有北京798艺术区、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等。以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这里原先是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在秦淮河畔建造的金陵制造局,园区内有清朝、民国、建国后不同年代各具特色的建筑60余幢,其中清代文物建筑7幢,民国建筑24幢。如今,这些建筑都在逐步整修出新,彰显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成为时尚企业新的创业基地。
而老小区可以通过加固结构、重做保温节能层、降低人口密度、安装电梯、整合市政配套等手段改造升级。升级后的小区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同时,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都得到了相应提升。
老建筑翻新,价格竟能翻倍
“既有建筑的改造已非单纯的建筑学问题,而演变为城市规划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周琦表示,随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改造既有建筑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浪费,而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老建筑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反映特定的历史社会风貌。既有建筑的改造不仅需要遵循传统,也要根据功能要求做出划分,上海新天地广场就是改造非常成功的例子。这片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回到上世纪20年代;但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重新划分空间布局,成为了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
同时,对旧建筑的改造必须从整体环境上考虑,将旧建筑融入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中,并通过对城市土地、能源、交通的适度使用,使之与城市肌理融合;此外,对旧建筑环境中风景的继承,保持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共享新景观,从而达到老建筑的原有场所气氛与环境的重新塑造。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法国巴黎。巴黎城中大多是18-20世纪的建筑,整个城市划分为巴黎新区和旧区。在对旧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时,并非大拆大建,而是采用了修复的方式,保持城市的整体风貌不变,保留了70%-80%的建筑,却对建筑内部进行功能改造和升级。如世界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就云集了奢侈品专卖店和高级公寓。周琦介绍:“从经济效应来看,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巴黎旧区经过翻新的老建筑比新区新建的房子要贵两倍以上。”快报记者 周彤
本版除署名图片外均为快报记者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