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肇中。徐兵摄

宇宙大爆炸想象图。
新华报业网讯 亲切、低调、直率、睿智。昨天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到东南大学,为学生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AMS的研究进展”的精彩演讲。虽然AMS凝聚了丁先生十几年的心血,但在演讲中看不到任何浮夸和炫耀,所有的陈述简短、严谨。而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丁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坦承,绝不说半句套话空话。“没意义的事,我不会考虑。”一句简短有力的话,丁老的率真个性显露无遗。
印象一:亲切
“我回南昌路小学,学校没把成绩单给我”
昨天下午,东大礼堂座无虚席,边上的过道也站满了人。“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落叶归根。”丁肇中简单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与学生们的距离。
原来,这位科学家跟南京还是有不少的渊源。丁肇中回忆说,他在10岁左右的时候,曾在南京的南昌路小学就读,虽然当时兵荒马乱,但还是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回忆这段经历,丁肇中却用很幽默的话语说道:“几年前我跟夫人曾经回过南昌路小学,但没有把我当年的成绩单拿出来,估计是他们藏着,不愿意给我。”
而在报告会前,与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的交流中,丁肇中惦记起几年前在溧阳天目湖吃的鱼头来,“我还跟朱师傅合过影。”朱师傅是烧制天目湖鱼头最正宗的大厨了。而据易红校长回忆,天目湖宾馆的朱师傅跟丁肇中合影后,还把照片挂在了宾馆里。但可惜的是,丁肇中在南京的行程非常紧凑,根本挤不出时间去品尝这道美味。
印象二:睿智
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科学才能发展
从事科学研究数十载,丁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谈到枯燥抽象的自然科学研究,丁老感触尤深。他说,自然科学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的发现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如X光、电子、量子力学、核物理等,但在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今天对人类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有时候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受到责难。只有在一段时间以后,基础研究的应用成熟了,公众对奇怪的新现象熟悉了,基础研究才看上去比较“实际”。
有学生问:“提高科学素养是否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丁肇中简洁有力地回答:“做科学,尤其是做最前沿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兴趣,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印象三:低调
世界级难题如何解决,一句话没提
丁肇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领导开展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实验,目的是捕捉外太空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以证实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这项浩大的工程总共汇集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600余位科学家,历时近20年、花费20亿美元才得以研制成功。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物理科学,但丁肇中却讲述得非常平淡、简单。“这是正在装载仪器”、“这是航天飞机归来”……丁老语调平静,话语简短,每一句话都是客观讲述阿尔法磁谱仪的诞生及运送过程。但在平静的语调中,分明能感到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在谈到一项核心技术时,丁肇中仍然轻描淡写。他说,无论什么样的磁铁,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磁铁放入航天飞机后,这样的指向就会扰乱航天飞机的航行。这个难题困扰了世界40年。但后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地解决了。
这个世界难题是如何解决的?丁老并没有说。直到一位女生提问,他才用了很简短但很形象的一句话来回答:“科学家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本来一个向左转,一个向右转,两个加起来不就不转了吗?”如此简单的讲述,立即引来了学生们的如雷掌声。
在回答提问的环节中,东大学生彻底见识了丁老的直率。对于学生的提问,他没有半句套话和空话,毫不掩饰心中的真实想法。
有学生问:“刚才您讲20年后能够探测到宇宙边缘迹象,对于将来宇宙究竟有多大,您有什么样的认识?”
丁肇中直言:“现在谈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我不会去考虑。”他说,因为“什么样的认识”不过是一种猜想,理论上的设想虽然很重要,但是任何的理论,没有实验的证实,都是站不住脚的。当一个实验和理论有冲突的时候,理论就是错误的。当实验把理论推翻以后,才会有新的理论出现,这样科学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还有学生提问:“我小时候比较喜欢看科幻小说,上面经常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最后会归于湮灭。想问一下您的意见?”
“我没什么意见。”丁肇中坦率地表示:“至少从一个实验物理学家来说,你的问题很难证明。因为那时什么都不在了,所以无法证明。”他还告诉学生们,假如宇宙是由大爆炸而来,爆炸以前是真空,爆炸以后有物质世界,就有反物质世界。假如找不到反物质,就表示“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