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折射出什么

发布者:陆海发布时间:2011-08-26浏览次数:922

 

2011-08-25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 

 

“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急剧下降!”8月23日,新浪等网媒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为什么减少?该怎么办?

越是顶尖高校缩水越是厉害

“2010级清华大学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农村学生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原先的50%左右降到了现在不到20%。”清华大学一位老师透露。

不仅是清华,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也呈不断下降趋势。据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介绍,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北大农村学生占比在30%左右,近年已下降到10%-15%之间。

江苏两所“985”重点高校情况如何呢?记者昨天就此采访南大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没做这方面的统计”。“东大今年共录取新生3986人,农村学生占了31.2%,这个比例高于清华农村学生占比。”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告诉记者,2008年、2009年、2010年,东大新生中农村学生占比分别为36.4%、34.1%、34.8%,“农村学生占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我校近三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均在1400人左右,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合起来分别是0个、1个和两个,考上南大、东大的人数加起来分别为30个、28个、36个。农村孩子要考上高层次重点大学的确很难。”盐城阜宁中学副校长姜有荣感言。

相比较而言,“211”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占比下降不太明显。“去年入学新生中农村学生占46.5%,今年占46%。”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王虎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就业等原因,农村孩子选择理工科院校的积极性比较高;另一方面是南理工每年在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城市化进程不是太快的地区招生计划都不少,而北大、清华的招生计划相对集中在北京及发达地区。

只缘城乡教育起跑线不同

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为什么减少?

刘波分析说,农村学生占比下降,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不无关系,同时也折射出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来自农村的南京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殷晓锐,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说法特别认同。小殷很有感触地说,农村教育投入少,教师待遇低,教学也不是很正规,“农村孩子基本上没上过辅导班,没有拓展课,没有名师,没有买很多辅导书,所以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城市孩子很多了。”

姜有荣分析说,农村中学教师中,视野开阔、教学机智的名师稀缺,难以科学引领“顶级”学生的思维品质,“寥寥无几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取决于‘自身造化’。”

如东栟茶中学是仅次于当地县中的一所高中,从教20余年的张宁兵校长认为,寒门难出贵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层次大学招生“城市化”不容忽视,比如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命题都比较城市化,而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所限,知识面明显窄于城市学生,辅导资源也不能跟城市孩子比,所以就被“自然淘汰”了。张宁兵坦言,近几年该校本一录取率虽然在60%~80%之间,但考上北大、清华的屈指可数。

投资大回报小,也使得一些农村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信心。“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几年前考进本三,农民父母每年交13000元学费供他上学,四年毕业后就在南京一个空调厂打工。因为工资低,不可能买得起房子,漂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农村了。”兴化市唐刘中学老师华小进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农村孩子无心向学,理由是上了大学也未必有好工作,而做泥瓦匠一天也能赚一两百元。“这样的例子多了,读书无用论就在农村抬头了。”

多措并举缓解重点大学机会失衡

“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所以缓解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问题,首要的还是均衡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南大研究生殷晓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胡铃心不约而同地建议说,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尽可能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保证城乡孩子从入学到初高中阶段,都能够获得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要兼顾公平,适当向农村孩子倾斜。”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穿石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目前“自主招生有地域选择性,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校长推荐又集中在一些名校,这对于农村孩子非常不利。”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8月24日在其博客中支招说,从公平角度出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农村学生不得低于一定比例,以缓解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占比过低问题。

据了解,发达国家也存在高等教育“贫富不均”现象,政府为此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如法国政府规定,高校招生应保证30%生源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哈佛、耶鲁等国际顶级名校认为,“一个学校如果只收富家子弟,就会逐渐变成强者的校园,并因‘近亲繁殖’造成思想学术的狭隘和退化”。因此,这些名校在招生时,除了在学费上给予普通家庭孩子关照外,同样条件下,父母没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收入低和出自农村的孩子,有可能优先录取。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拓 蒋廷玉

本报见习记者 葛灵丹 本报实习生 蒋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