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17日 来源: 新华日报
近期,南京市民频频向媒体反映,北极阁风貌区的标志性景观――130米宽的水幕瀑布“停喷”多日,完全成了摆设。记者调查发现,巨资兴建的“亚洲城市中最大的人工瀑布”被闲置,固然令人惋惜,而其中规划变味走样的过程,更值得反思。
南京北极阁是钟山余脉楔入城市中央的一片宝贵山林,历史上曾是六朝皇家园林所在地。记者调阅了东大城市规划院2002年设计的北极阁规划图。掸去9年的蒙尘,规划文本透出的清新和绿意依然让人神往:山体一直延伸至广场中央,山上山下大片的植被,其间点缀着亭阁、小桥、小溪……
现实中的北极阁,山体被戛然截断,断壁处护砌上夸张突兀的假山石,由玻璃纤维打造的岩石已老化,出现孔洞。瀑布停喷让假山池成了死水潭,晒得白花花的广场上渺无人迹。
“如果规划能够充分尊重专家和民意,后一张图才应是今天的北极阁。”南京市规划局专家回忆北极阁建设的“规划之争”,十分感慨。
2002年,南京老城改造启动,被称为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个性的北极阁风貌区如何整治?规划部门面向国内外征集方案。这一年4月5日,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世博中国馆设计者)、清华大学教授张杰等组成的专家组,对来自新加坡、意大利和东南大学的三个方案评审。结果,东大段进教授方案胜出,理由是,“该方案突出历史文化主题,保持北极阁山体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文脉。”
“虽是首次国际招标,但专家们独立评审,不媚外,力挺本土专家方案。”80多岁的东大教授黄伟康回忆,段进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保护北极阁的岗坡资源,大面积覆土种树,又结合中式园林设计,展现北极阁的人文底蕴。
然而,该方案最终却未获认可。据悉,有关方面觉得该方案不够“震撼”,缺乏“视觉冲击力”。于是,另请新加坡一家景观公司重做,“悬崖布景”、“激流瀑布”、“硬质广场”等“时尚设计”搬上图纸。
新方案公布后,市民议论纷纷。南京“业余规划师”盖星石书呈规划部门:“原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和市民意见征集,为何弃之不用?”“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已成世界趋势,我们还如此大规模地劈山,毁坏自然生态!”
然而,北极阁西南坡连片的雪松、腊梅林最终还是被砍掉,凿岩机日夜不停施工,花了几个月为北极阁“截肢”……2004年,“改造一新”的“北极飞川”亮相,漫山浓雾、“水芭蕾”、20米高水柱喷射等,乍看,煞是吸引眼球。
东大规划被沉睡档案馆的这7年,北极阁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刚开始时,虽然真山变成了假山,植被遭到破坏,但因为周末晚上有水景瀑布,看热闹的市民还不少。后来,设备坏了,“瀑布”不喷了,加之假山出现孔洞,油漆剥落,地下商业空间开了关、关了开,“南京市主城区内的城市客厅”便聚不起人气了。
“规划只有立足自身人文、自然优势,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盖星石认为,造成北极阁如今际遇的根源,是城建决策中的“拍脑袋”,用个人审美替代了科学规划。
自己那个合法又叫好的方案被束之高阁,规划另起炉灶却落得如今窘境,的确令人遗憾――现任东大建筑学院副院长的段进考虑的主要不是个人得失:“客观地说,当时老城办也想把工程做好,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双方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因为个人喜好改变规划,这是决策体制问题,不是某个人的问题。”
黄伟康指出,规划经过评审和公示,即具有法律效应,详细方案不应改变其基本思路和原则。可是在现实中,规划说改就改、乃至推倒重来,还是时有发生。“北极阁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规划的决策体制不理顺,严肃性得不到维护,那么,‘北极阁遗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本报记者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