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银:改善民生应成为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有力杠杆——访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

发布者:陆海发布时间:2011-03-10浏览次数:112

20110309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本刊记者: 顾保国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又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月19日,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知道,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任务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对于民生问题,郭代表,请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郭广银: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简单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精神文化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民生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主要不再表现为温饱问题,或者说在短缺经济的问题解决之后,已不再主要表现为商品供给问题,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如就业服务、教育普及、医疗服务、社会保障覆盖、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秩序、食品安全、劳动安全等。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比如,我们江苏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比“十五”末增长84%和70%。5年新增就业587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了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记者:当前,民生问题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郭广银:民生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阶梯性。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内容是不一样的。当前,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问题等等。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更高层的社会福利问题,比如未来公立大学应该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再比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未来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当然,中国现在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应该预列到民生改善的总目标当中。
  民生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是逐渐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应该先满足第一层面的内容后再考虑满足第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的实施以前一个层面的成功实施为前提。
  记者:那么,您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着力点在哪里?
  郭广银: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既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也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在破解民生问题中注重制度建设。
  一是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首先是理念建设。我们的社会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要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所以,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强化了这样的一些社会建设就可以让我们的社会管理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比如,我们江苏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齐心协力把这个充满信心、鼓舞人心的“倍增计划”落实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普惠全省人民。
  二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拉动内需的有效办法。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取决于内部生产和需求市场的确立。美国的强大在于其强大的内部生产和需求。中国经济要强大,必须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经济大局。现在的重点是国际市场和积累,造成强国际市场、弱国内市场,高积累、低消费的局面。因此也造成了那种中国人积累,西方人消费的模式的国际经济局面。很显然,这样的国际经济体系缺乏公正公平性。民生问题,是事关老百姓生活、生存、生命和生产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看是一个生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解决自身结构性矛盾、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内在需要,也有顺应全球产业调整、发展低碳经济新趋势的外在动力。应当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紧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占经济比重。同时还应当考虑,从增加基层设施的投资转向民生事业,重点加大社会保障、改革教育体制、城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三是加大民生投入,降低维稳成本。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尽管近来我国各地民生建设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民生工作的进展与老百姓的需求和期待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基层调研时,很多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民生建设仍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那么今后民生应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硬指标”。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生多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付出巨大代价。大家认为,与其事后增加维稳成本,不如事前增加民生投入。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凝聚社会和民心。同时,应进一步确立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思路,不应把民生投入仅仅看作是“支出”,是政府的负担,而应将之视为一种长期投资。民生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经济”,政府搞民生工程,保障的其实是一种不确定性,稳定的是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
  四是把“民生四度”作为干部考核“硬指标”。应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具体化,以此为标尺来检验各级政府的施政绩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改善,但片面的政绩观及其主导下的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决策失误等现象依然严重,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现象依然严重,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国民并促使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还未能够变成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因此,应当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及官员政绩的标尺。重点是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可简称为“民生四度”,应当将“民生四度”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约束性指标。比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把干部考核机制与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有机衔接起来,突出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5大类18项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记者:当前,保障改善民生要正确处理好哪些关系呢?
  郭广银:我的理解是以下几点:
  一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二是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改善社会民生,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我们建议,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要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是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按照政事分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