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小伙子李明(化名)被凶猛病毒袭击后,在短短的数天内,五脏器衰竭,深度昏迷,生命垂危,病危通知书下了3次。年轻的生命就这么逝去?父母不相信也不放弃,找到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邱海波教授。转到南京后,专家们为其架设“体外呼吸机”,在停止呼吸7天后,他奇迹般生还了!
一场感冒,他五脏器衰竭
29岁的李明是徐州某单位的会计,今年年初派到甘肃工作。4月3日,他突然感冒发烧,当时也没有在意,吃了点药,也挂了点水,烧仍然没有退。他觉得身体有点吃不消,就回到徐州。
回到徐州后,李明“感冒”的症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重,肌肉严重酸痛、呼吸困难,后来还出现了血尿,见到如此状况,李明有点害怕了。4月12日,他来到徐州某大医院,一进医院,病危通知书就下来了――他被凶猛病毒袭击,已经引起病毒性肺炎,随后就住进了ICU,又是上呼吸机又是用药,可是,李明的呼吸却越来越困难,很快,他进入了病危状态,4月13日,他进入了昏迷状态,他的肺、心、肝、肾等都进入了衰竭状态。
不愿放弃,父母找到希望
李明的病情发展得太快,快得让专家们出乎意料。“病危通知书下了3次,那几天,我和他妈妈几乎没有睡,就害怕孩子突然没有了。”李明的爸爸告诉记者,他们不能眼看着唯一的儿子就这么逝去,孩子还没有对象,更没有结婚,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随后,他们在网上寻找,希望能找到希望。他们搜索到了“邱海波”的名字。
“这是病毒性肺炎、上呼吸机还不到一个星期、这个病人很年轻、病毒性肺炎是可逆的。”接到李明爸爸的电话,4月15日,邱海波教授随即与徐州的医生取得了联系,知道了病人的情况。4月15日下午3点,中大医院ICU的郭凤梅副主任医师带着医护人员一行驱车赶往徐州转运病人李明。为了能顺利地转运重症病人,专家们临时拼装了一个“移动式的ICU”。
“人工肺”救活濒死小伙
邱海波教授介绍,这位病人病情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对于这种肺部功能已经比较差的患者,如果再使用呼吸机,患者就很难有存活的可能。如果用现在国际上的“人工肺”代替原来的肺功能,也就是体外膜氧合技术,病人生存率也仅有50%。经过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最终专家决定搏一搏。
据了解,原先的体外膜氧合只能让肺“不工作”几个钟头,现在由于材料的进步,最多能让肺“休假”两个月时间。4月16日凌晨一点多,就让李明开始“体外膜氧合”,医生将病人的体温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肺能休息了。第二天,医生就发现受累的脏器有好转,缺氧的情况也改善了,随后的几天,医生慢慢地将人工肺支持下降,让患者用上呼吸机,直到转院后的第八天,李明的肺“休假”了七天时间,人工肺的支持可以完全解除了,患者能够自由喘气了,他也从昏迷的状态苏醒过来。
奇迹源于父母的不放弃
昨天上午,记者在中大医院ICU见到了李明,他的脸色已经很好,他笑着告诉记者,他现在能吃能喝,能走路。“恍如做了一场梦,梦醒来,才知道自己到鬼门关外转了一圈,也是来南京的第八天,我彻底清醒了,发现自己身在异地。”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邱海波教授介绍,李明恢复的速度让专家们都惊讶,这跟他父母的坚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每次探视的时候,他们都在不断鼓励儿子一定要好好地活下来。“真没有想到,4月24日,我的儿子醒来了,可以再次自己呼吸了。”对于这样的奇迹,李明的父亲也非常意外。
惊心动魄的抢救历程
4月3日 感冒
4月12日 感冒加重,呼吸困难,血尿。入住徐州某医院
4月13日 多脏器衰竭,昏迷
4月15日 转院到中大医院
4月16日 上“人工肺”,进行体外膜氧合
4月23日 尝试自己呼吸
4月24日 完全自己呼吸
◆生命释疑◆
1、他感染的病毒是不是“超级病毒”?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邱海波教授:“超级细菌”让很多人害怕,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不是“超级病毒”,因为他不具有传染性,他的父母和他的同事以及和他接触的医生均未感染上。其实,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200多种,这些病毒还不停地在变异。李明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不是因为病毒的异常,而是和他的“个人基因”有关,他对这个病毒特别敏感。
2、重症病毒性肺炎怎么会引起多脏器衰竭?
邱海波:其实,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冒。不过演变成病毒性肺炎却不多。其实,病毒的损伤是弥漫型的,病毒本身对脏器也会有损伤。当然,之所以多脏器衰竭,主要是因为李明重症病毒性肺炎后,他的肺的“换氧”功能大打折扣,这样,各脏器由于缺氧而渐渐衰竭。
3、他以后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吗?
邱海波: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治疗是病毒性肺炎导致的肺纤维化,他现在肺纤维化程度相当于一个人吸烟了二三十年的后果,这是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还要防止进一步的曲菌感染,病人需要定期查下肺功能。目前来说病毒性肺炎是可逆的,有国外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一年后约有70%的病人的肺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而5年之后,大约有80%的病人还能从事原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