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0 21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3月10日北京报道: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在去年 10月决定在车牌号选择中,根据车主需要取消数字“4”。谈及这个举措,一直关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这其实迎合了消极信仰和日本文化的影响,给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陶思炎说,数字“4”同其它自然数一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早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在空间上以“四方”(东南西北)表完整,在时间上以“四时”(春夏秋冬)表年岁,汉语成语绝大多数为四字语,古代钱币上带年号的铭文也大多铸为四字。人们概括事物总习惯用“四”来归纳,如“四大名著”、“四大传说”、“四大悲剧”、“四大美女”等;读书人用的是“文房四宝”,过年吃的是“四喜汤圆”和“四色糖”……“四”在民俗生活中有“事事如意”的谐音理解。
近20余年来,随着东洋日本文化的传入和影响,国人逐渐将“四”视为“死”,并误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尽管我国广东省也有“四”、“死”相联的理解,但作为非主流文化现象,多年来并未影响大江南北。
陶思炎表示,“忌讳‘四’的风习”同“除夕撞钟”、“祝福千纸鹤”、“寺庙挂木牌祈愿”等观念做法,都是受日本文化潜移默化影响。
陶思炎在建议中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因照顾部分群众的脆弱心理而丢弃中国文化的传统,客观上迎合外来的东西。比如在车牌号中取消“4”这种看似人性、实则媚俗的做法,却会在更大程度上伤害国人的心理,有损于我们民族文化的维护。
陶思炎建议应该对数字“4”加以文化保护。鉴于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取消数字“4”的做法有可能为各地所效仿,他建议公安部要求各地重视和研究本地的文化传统,停止对“4”牌号的取消,帮助国民保持积极的文化心态,并参与推进中国的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本网特派记者 戚阜生 徐关辉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