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7 金陵晚报 毛蕾
[导读]昨天,由同济大学牵头,东南大学、哈工大等九校联合举行的“卓越联盟”举行联考,也终于为本年度国内29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三大联盟”笔试画上了句号。 共有来自全国的4000多名考生在南京的4个考点冒雨参加考试。“考场里几乎看不到空位,看来大家都不想放弃这个机会。”负责在南京考点巡考的东南大学招办主任池业对此印象深刻。 “华约”超“北约”,“北约”超高考,上个周末的两场自主招生考试,考得考生直叫难。那么素有“理工系”之称的“卓越联盟”考试题难度又怎样呢? 记者昨天冒雨在考点外蹲守,打探到的考生总体感觉是:上午题量大、时间不够用。只习惯翻译一两句古文的考生,见到大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头都大了”,觉得那些题答完了心里也没底;下午的数学“太难”,物理还是“太难”! “反正我是不抱什么希望了,打算回去安心准备参加高考了。”来自淮安金湖的一位男生说。
●校方消息
成绩两周后公布 并确定复试名单
龙虎网讯 东南大学招办副主任周明阳介绍,昨天全国共有近3万考生参加了“卓越联盟”的联合笔试。这场笔试在全国25个城市设有考点,南京是最大的一个考点,共设4个分考点,容纳4000多名考生。
今年报考东南大学自主招生的总人数为1.2万人,其中4000多名考生通过初审,获得笔试资格。这个数据和去年东大单独自主招生时的情况差不多。
据周明阳介绍,昨天的考试完整的名称是“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题目由第三方专业考试机构负责命题,由于参加联考的学生都要参加高考,所以联考的考察面不会与高考重合,而将偏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方式、创新思维,考题将体现工程类学校选拔人才的特点,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物理更侧重对原理、现场、实验的分析能力。
据悉,考试结束后大约两周时间,联盟的9所学校将公布考试初试分数,确定复试名单。
另据周明阳介绍,由于“卓越联盟”9校目前已经在教学、科研以及国际校际合作领域达成深度合作的框架协议,今后,就读“卓越联盟”的学生,将可享受到9所高校全方位合作带来的额外机会和益处。
●部分试题
上午:9点—12点
考试内容:阅读与写作,包含语文和英语两部分。
■语文
阅读理解
一篇是根据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做选择题,5题单选,2题双选;
一篇是根据俞平伯的《清河坊》,做2道双选题,3道论述题,其中一题要求考生论述这篇文章的哲学含义。
古诗文阅读
一篇是给《孟子·公孙丑下》断句并翻译。(附《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篇是鉴赏一首古诗
作文一篇
根据贾樟柯、西川、北岛三人说的三段话,文中有“苦难”、“风暴”、“孩子”等关键词。要考生自找角度写一篇论述文,800字。
据考生回忆,贾樟柯的那段话出自他的《不诗化自己的经历》一文: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这也是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认为自己的经历才算苦难,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一位考生回忆出另一段中有这样的表述:有的人把自己的经历称为“风暴”,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结果有一位考生就找到了这样的角度:“家长不要束缚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英语
20道完形填空
5道选句子填空
翻译:把一篇关于“细菌传染疾病(MAIS)”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
作文:关于耐心
下午:14:30-17:30
考试内容:数学物理
■数学
10道选择题
5道解答题
■物理
10道选择题
4道解答题,其中有两道涉及实验的题目,一个是让考生设计一个可以检测水的高度的电路图;一个设计一套利用光学原理测量金属钢管直径的方案。
●现场花絮家长拎着四菜一汤接考生
尽管上午的考试要到12点才结束,但11点刚过,陪考的家长便渐渐在考场外聚集。记者在设在南京市第一中学的考点外看到,上千位打着伞的家长把校门口周围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11点半左右,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忽然闻到一阵饭菜的香味。循着香味,记者扭头看到一位操心的妈妈:一手捧着一碗盖得挺严实的肉汤,一手拎着装着4盒菜、两盒饭的塑料袋。
雨下得正大,其他家长都撑着伞,可这位妈妈的两只手被“四菜一汤”占满了,只好一边在雨里淋着,一边伸长了脖子往考场里张望。
一位家长见她身上的皮衣几乎全被打湿了,把自己手里的伞往她头上伸过去一些。
“这什么菜啊?”
“回锅肉什么的,都是孩子爱吃的。”妈妈说,早上把孩子送进考场,她就忙着四处找合适的饭店,准备这些饭菜了,“中午时间紧,等考完,怕周围的饭店人太多,孩子吃不好。”
“这么大的雨,怎么吃啊?”
“已经跟那边一个单位门卫说好了,同意我们在他们办公室里吃。”妈妈说,门卫知道她是来陪考的家长,说了声“不容易”,就爽快地答应了。
双胞胎一起报考东大
于邻比哥哥晚出来10分钟,妈妈已经开始犯嘀咕了:“怎么还不出来?”
这对来自江苏省金湖中学的小哥俩儿,是对双胞胎,从小就形影不离,上学也总是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
“我就是想让他们上同一所大学。”妈妈周女士在儿子考试还没结束的时候,这么跟记者说。周女士性格很爽快,她说自己也弄不明白什么“华约”、“北约”、“卓越”的,只是听儿子说要来考试,考上了以后再高考能加分,觉得是机会,就陪着一块儿来了。
来自徐州的陪考父亲冯先生正跟记者说:“这机会也许根本不是什么机会,考试毕竟不是投彩票……”
乐观的周女士立刻发表了不同观点:“机会总是越多越好,多考考也没什么坏处吧?”
于邻终于出来了,和哥哥一样神情疲惫,有些不愿意说话。
“感觉怎么样?”记者问哥俩。
“时间不够用。”哥哥说,“估计没戏了。”
周女士愣了一下,也许有些明白刚才那位冯先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下午6点,全天的考试结束,记者再次联系于邻哥俩。
“难,太难了。”于邻说,下午的数学、物理都很难,这种挫败感,是他和哥哥从未体会过的,“只有回去安心准备高考了。”
●专家声音中农大校长柯炳生两次撰文泼冷水
称目前的自主招生与99.9%的考生没直接关系
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接连发表两篇署名文章,给自主招生、高校联盟泼冷水、提建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第一篇题为《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文章,就发表在中农大的学校网站上,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详文后附)。
今年2月23日,柯炳生校长在前文的基础上,又发表了《对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再思考》一文,再次建言自主招生,称目前的联考让学生痛苦不堪,建议再增加一次高考。
柯炳生在文中尖锐地指出,目前的自主招生已经不可能“掐尖”,而是在“拔苗”:有人认为,一些名校热衷于自主招生,是为了掐尖。可能一些学校也确有此意。如果只有一所学校自主招生,那么可能会有掐尖效果。不过,在有80所学校都自主招生的情况下,最终效果实际上是相互抵消掉了的。事实上,以往通过自主招生锁定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低分(低于学校的普通录取分数线)录进来的,所以,实际效果可能不是掐尖,而是“拔苗”。
愈演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笔试,在柯炳生看来依然“不够科学”,更让考生痛苦不堪:各个学校单独进行笔试命题成本大、保密性差,命题水平也不一定高。若干个高校联合起来进行笔试命题,对此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如果学生想考不同“联盟”的学校,就要参加多次笔试,有的还要分赴不同城市。这既限制了考生参与自主招生的选择范围,也让不想失掉多个机会的考生痛苦不堪。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柯炳生给出的建议思路是把高考分为“冬考”和“夏考”:通过增加一次冬考,改进自主招生;通过改革夏考,完善统一招生。以上想法可能不尽完善,会有瑕疵,但是,至少,这是对一些具体措施的探讨。只有当我们都不满足于空谈理念和空谈观点时,我国的高考改革才能够不断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据了解,目前完全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国农业大学,没有申请开展自主招生。柯炳生称:“当时的学校领导做出的决定,显示了深思熟虑和谨慎态度,我作为现任领导深表赞同和钦佩。”
>>>新闻附件
自主招生:期望与效果的偏差
有一位诗人写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自主招生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有人说,要选择创新型人才,等等。权威的说法,应当是来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期教育部发言人的解释是:“自主招生本身的设计就是为了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途径,把那些学有所长、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选拔进高校。”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自主招生针对的是两部分学生:特长显著的和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这项政策的本意就是针对少数考生的。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因此,就这个意义看,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
更进一步地,需要澄清的是:现在的自主招生模式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现有高考不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从实践上回答,而不是从理念上回答。
应当说,对那些特长显著的学生,尤其是体育、艺术、数理化方面的偏才怪才,现在的政策是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的。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对这些方面的才能和水平的判断,有比较明确的客观标准,相对容易考察和较少争议。
于是,自主招生所要解决的,就是那些综合素质高的、但是又在高考中不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的学生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在理论和理念上,也许可以做出一些区分,但是,在实际执行和操作上,并不能够找到清晰的客观标准,从而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自主招生的核心环节是两个: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就笔试而言,最关键的是无法说清楚一个道理:凭什么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题比高考题更科学、更可靠、更能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试题变成高考题?或者,如果认定自主招生的出题者更高明,那为何不请他们进行高考命题?自主招生笔试,除了多了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之外,与高考真的不同吗?
上述问题涉及结果的公平性,即便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自主招生也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其过程的公平性。所有的自主招生考试,都是有门槛的。
在经过了八年的试点之后,教育部仍然将自主招生限定在少数大学,并且限定在这些学校当年招生数量5%的范围之内,这也显示出了国家主管部门对于自主招生的谨慎态度。
(注:本文选自柯炳生校长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网站的《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有删节)
●名词解释
“卓越联盟”:
2011年,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理工科类见长的高校,联合开展自主选拔考试,也称“理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