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瞭望】瞭望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 张广军:以科学名世 以人才报国 ——东南大学未来30年的大目标

2020-10-1910184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我到东大任职已将近5年,这几年摆在我心头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人才强校”

对于大学而言,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开放、创新都将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路径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是东南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追求。

建校118年来,东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战略新兴领域自主创新,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接连取得以“新中国十大工程”设计、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重症医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突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东大如何担当作为、超前布局?东大提出的到2030年前后,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位居国内前十位左右、跻身世界前百位;到本世纪中叶,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东大梦”愿景又该如何实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

《瞭望》:培养各领域精英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东南大学在这方面也是动作频频,推出“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两年内投入5个亿用于本科人才培养,东南大学的理念是什么?

张广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长期以来,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育人传统和“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新境界,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步入新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瞄准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和“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传承并发展、自主并开放、科学并人文、支撑并引领”的“四个维度”办学。

东大师生走出了20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为国家战略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在国家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5位是东大校友;在3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3位来自东大。

近年来,东大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践行育人宗旨,实施“有温度”的教育,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我们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为主题,201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了新一轮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大讨论对标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探讨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保障体系等核心问题,凝聚思想共识,明确发展方向,规划改革任务,制定出台并向社会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围绕培养领军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通识教育,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知识体系,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育人模式,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形成“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育人新体系。两年内投入5个亿用于本科教学资源、研究平台、智慧教室和国际化培养等建设和支持,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流本科教育新格局;到2030年,本科教育水平国际知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东大既要建设一流大学,也要建设一流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上,以11个学科位列全国第八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大有5个学科位列A+,同样位列全国第八位。在学科建设上,我们提出“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大力实施“一流学科攀升计划”,工程学已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

我们前瞻谋划、抢抓机遇、服务战略,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平台项目,为育人改革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多平台资源。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7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8年成为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9年我们又入列国家首批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这是东南大学进入的首个国家级文科智库。

在上一轮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中,东南大学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三位,再次传承并巩固了东南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传统优势。

《瞭望》: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东大为“有温度”的教育做了哪些工作?

张广军:近年来,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我们努力践行育人宗旨,实施“有温度”的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强化对学生的成长助力,比如设立了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校领导参加班级活动,定期与学生交流。

为实现“全员育人”,学校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点落在育人成效上。学校专任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后勤工作人员,人人都在育人第一线;为推动“全过程育人”,学校以“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为统领,两年内投入5亿元对本科教学资源、研究平台、智慧教室、生活条件和国际化培养等进行全面建设和支持,并大力推进“书院制”建设;为做好“全方位育人”,我们实施“培元”“求真”等“十大育人计划”,高效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

吴健雄学院是东大的品牌学院,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学院的名誉院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我担任院长,经常参加健雄学子们的班级活动,同他们交流思想,推荐他们多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鼓励他们接续奋斗新时代。

从2016年开始,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东南大学启动“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制度”,由各院系推荐和学校遴选,每年都会聘10余名本、硕、博学生任“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迄今已聘任4届,各届特别助理团队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提升、权益维护、人文关怀、服务优化等方面提出了50余件提案,很多建议得到立行立改和全面落实推进,整体提升了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主动意识和人生情怀。

疫情以来,我们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根据疫情变化采取不同举措,坚持思想引领,做好关爱服务。比如在疫情期间开设了28期“信仰公开课——战‘疫’云讲演”网络思政课,成立湖北籍学生临时党支部,聚焦学生需求,精准帮扶特殊群体,划拨专项经费资助所有湖北籍及因疫情影响家庭收入的困难学生,累计发放1.8万余人次、320余万元,另外发放线上学习专项补贴160余万元。学校还下大力气改造了洗浴系统、网络系统,为学生返校复学创造更好更安全的条件。

前不久新生开学,由于家长不能进校,2000多名师生志愿者为新生开展“一对一”志愿服务。在开学典礼结束后第二天,校党委书记左惟同志为全体本科新生作了题为“传承家国情怀,勇担领军使命”的开学第一课,讲述了教育强国的情怀、人才报国的理念、科技兴国的担当、爱国奉献的精神、服务战略的格局,勉励东大新生立大志、入主流、干大事、勇担当。<br> <br>

近年,东大学生在继续深造和高质量就业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连续三年年均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到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的比例也有大幅提升,彰显了我们培养领军人才的价值导向。

《瞭望》: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怎样将更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东大,如何持续激发师资队伍的创新活力?

张广军: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核心、干部是关键,其中教师特别是高端师资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战略资源,代表并决定着“双一流”建设的成败和一所大学的未来。东南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深知,东大的高端人才始终需要取得更大突破,所以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连续3年将年度工作主题确立为“人才年”,其中既包括一流领军人才的培养,又包括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端师资倍增计划”,通过重塑目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引领发展等路径加快推进人事工作。

在重塑目标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要”要求,建设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并持续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在深化改革方面,按照“立足校内、深化海外、重点高端、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强化总体布局、强化思想引领、强化立德树人、强化制度保障;在激发活力方面,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可视、公开、约束、激励”的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引领发展方面,要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引领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不遗余力地举办海外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增进对优秀青年学者的了解,希望引进更多更好的一流世界级人才。

我到东大任职已将近5年,这几年摆在我心头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人才强校”。学校要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共识变成坚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既做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又做到“求才、惜才、容才、举才”,努力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搭建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的平台。我也一直在思考,最一流的青年学者会不会选择东大?为什么要选择东大?对此,我们提出了4点理由:东大可以给人才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舞台,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条件,可以给人才提供更优的环境和资源,可以给人才提供更暖的真诚和情感。

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持续三年“人才年”主题的深化,东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截至目前,学校“十三五”新增国家级人才146人次,总数达305人次,较“十三五”初期基本实现高端人才的年度倍增,其中2019年度新增了以两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人才,再创历史新高。

《瞭望》:瞄准30年后的世界格局,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回望当下,东大当如何布局?

张广军:目标决定方向,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

大学的形态、功能和使命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和拓展。近代以来,大学逐渐成为引领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彰显文化自信、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力量。进入新时代,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开放包容、持续的制度创新是大学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的源泉;引领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不可动摇的神圣使命。

高水平科学研究是撑起“双一流”建设的筋骨,决定着“双一流”建设的水平。东南大学将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实现科学理论突破、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结构变革,做“有学术穿透力”的科研,持续产生美丽动听的“东大故事”。

“十三五”以来,学校已获得16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近年来,学校主动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AMS空间科学实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南极科考、南海造岛等重大战略工程,积极培育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网联交通、脑科学、重症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前沿、新兴与交叉科研方向。2018年12月,我们凝练并向社会发布“面向2030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连续给予每年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推动前沿、新兴、交叉的国家级大项目。

2018年8月,瞄准国家实验室目标筹建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举旗揭牌。作为依托共建单位,东南大学大力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共同建立“学术特区”,在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科研人员互派兼职、研究生系统培养输送、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探索新型开放合作机制。同时,我们近两年还先后获批国家首批应用数学中心、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并在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启动建设投资10个多亿的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为做“有学术穿透力”的科研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大平台支撑。

开放带来进步,创新引领未来。对于大学而言,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开放、创新都将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路径。

面向未来,东南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快推进5个发展转型,并将着力布局打造“三位一体”的国际创新示范区: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东南大学苏州国际校区、东南大学南京国际创新港。其中,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将汇聚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一流国际合作资源,形成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加工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心;东南大学苏州国际校区将持续深化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努力成为中外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一流范例;东南大学南京国际创新港将力争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我们希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阻力,充分提升体系创新效能,增强科研内生动力,引领原始创新和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愿景与目标之争,也是智慧与共识之争,更是雄心和胆识之争、毅力与能力之争。东大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体东大人的共同梦想,是“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更是党和国家赋予东大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凝神聚力,深化改革,为早日实现“1-10-100”东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0-10-19【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