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东大

【新华网】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东大获7项大奖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0-01-10浏览次数:1788

新华网南京1月10日电(庞雪汀)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成果分别为:“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东大获奖团队代表合影


结构“医生”:治疗混凝土结构“疑难杂症”

东大土木工程学院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历经10余年,在结构检测评估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针对混凝土结构病害的“精准筛查与诊断”。

“就像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体检一样,房屋、桥梁也要经常接受‘体检’。比如,桥梁长期承载很大的交通流量,可能会出现各种结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拍照采集图像进行监测,就像医院给患者拍X光一样。”吴刚教授团队成员王春林说。

研究人员展示“水下阵列相机”


据王春林介绍,传统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桥梁水下部分需要潜水员下去排查,而团队何小元教授研发的“水下阵列相机”,可以实现一秒钟25次筛查,快速检测出桥梁问题。“‘水下阵列相机’针对水下结构病害,首创浑水中结构局部病害二维阵列相机测量方法,采用编码标定和实时阵列图像合成技术,实现近距离、大视场、快速检测,比人工潜水检测效率提高近10倍。”王春林说。

目前,吴刚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已经在500余项重大工程成功应用,覆盖全国29个省份。2017年浙江地区发生洪水期间,团队研究技术实现对46座桥梁水下结构的安全排查和维修整治,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混凝土“药剂师”:给混凝土开裂顽疾开“药方”

东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混凝土收缩开裂是长期困扰工程界而未能有效解决的重大难题。刘加平教授团队通过控制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收缩特性,来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工程建筑质量。

“刚建成的混凝土墙体上已经出现了裂缝,这可能就是由于混凝土本身收缩导致。”刘加平教授团队成员李华说,“在工程建设初期,我们会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在其中加入‘配料’。比如针对未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的因水分蒸发导致的开裂,我们会喷涂水分蒸发抑制剂,这相当于我们用在皮肤上的护肤霜,可以为混凝土材料‘保湿’。”

研究人员展示混凝土“药方”材料


目前,刘加平教授团队的测试方法已经被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采用或借鉴。成果应用于兰新高铁、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铁车站等100余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空间、隧道、长大结构等无可见裂缝,推动了现代混凝土裂缝控制由被动修复转变为主动防治。

找到“平衡点”:精准测试深基础承载力

东大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深基础承载力精准测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高层建筑、铁路与公路桥梁、城际地铁、港口码头、海上风电等项目设计初期,通过在深基础的‘平衡点’处进行自平衡加载测试并获得深基础承载力,有效保障了深基础设计参数取值的合理性,从而让设计单位作出更安全、科学的基础设计。”龚维明教授团队成员竺明星说。

研究人员展示测算设备


据了解,龚维明教授于1996年率先提出“平衡点”理念,项目团队历经20余年,建立自平衡法理论及测试方法,研制了系列核心加载设备,形成了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破解了新型深基础测试手段缺乏的困境。

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于国内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和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000多个工程,解决了重大工程深基础承载力测试的技术难题,并创造了多项世界测试记录。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东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6项,居全国高校前列。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项目中,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2020-1-10 【新华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