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团队喜获大奖
中国江苏网11月30日讯(记者 罗鹏)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对比,关爱、解决留守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等状况,是这个由东大师生领衔的团队对于梦想与公益事业的一份精准关怀。
当下,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日,由东南大学与粒度科技联合研发的“留守儿童数据可视化平台”项目在“天池大赛”,这个国内权威性的数据工程师大赛中斩获最佳设计奖,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大数据精准关怀,留守儿童得到守护
“最佳设计这个奖项,对我以及我们整个团队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更是一个对公益的关怀。”团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贤副教授告诉记者,大学生应当具备社会关爱情怀,要做的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而是直面的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希望用大数据和可视化应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留守儿童数据可视化平台”项目开始的初衷。
通过张志贤的演示,一张科技感十足的平台展现于记者眼前。打开系统页面,选择地区与方位,地图上立即显现出一个个红点,这是该区留守儿童的家庭位置坐标。点开一个红色坐标,展现的是留守儿童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父母流向等具体信息。
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如何更加精准掌握留守儿童的状况,这一系统还提供了比照体系,在健康、教育、安全三个子页面,可以通过时间轴拖拉选额,来查看留守儿童体质检测数据、疾病发生率、医保覆盖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等成长数据进行及时比对,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通过这一大数据可视化系统,政府部门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决策参考,通过留守儿童家庭位置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到留守儿童关爱站的最合理的布局方案,确保让每个留守儿童在最近的距离可以找到关爱站。”江苏粒度科技负责人介绍,通过对于每个村子留守儿童状况的精准分析和预测,民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物资投放和人员配备上应该往哪些重点区域倾斜,具体到每个村子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关爱和援助。
“天池”大赛现场
团队骨干多是“90后”,没日没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在这个团队里,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尤其是全程参与设计平台呈现效果的两名“90后”张哲和陈茜。这两名正在读研二的小姑娘本应该是逛街、吃美食的年纪,却在跟随导师张教授参与项目以后,几乎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辛劳。
“印象最深的就是设计页面上的高要求,总觉得哪里不够好,哪里需要改。几个人坐下来商量、操作,经常是不经意间就到了凌晨。”张哲告诉记者,从10月开始团队便开始了项目启动,而她和陈茜当时还在外面公司进行实习,两头跑、熬夜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一想到我们所做的事业,想到那些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们,好像就感觉不到累。”
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平台终于成型。陈茜介绍说,基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在未来会更精准的提供决策辅助。“希望能够将现有的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民政部门,只要有相关数据的导入,平台就能够发挥其功能,带给留守儿童安全的生活与健康的成长。”
江苏粒度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把这一研发成果发散到更多领域,“这样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不仅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关爱,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都可以援助与扶持,将公益延伸下去。”
2017-11-30【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