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东南大学牵头,北京中宇工程建设咨询公司、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大学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任技术负责人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传统古建聚落适应性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0)项目,在南京顺利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常青教授任组长的科技部专家组验收。
该项目自2011年11月10日通过可行性论证,历时四年完成。在众多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各项研发任务和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验收专家组对整体项目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我国拥有类型多样、量大面广的众多传统古建聚落,它们是建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且其中有很大比例仍在承担着现实的使用功能。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古建聚落面临快速城镇化的巨大压力,被损毁乃至湮灭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在技术层面,相关规范标准的缺失、规划改造提升技术的欠缺等都严重制约了对传统古建聚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再利用,因此,对仍然在承担着居住功能的传统古建聚落来说,如何提升其人居环境,满足当代居住的要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项目由“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传统古建聚落结构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传统古建聚落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传统古建聚落规划改造及功能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五个课题组成,针对我国传统古建筑聚落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共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关键突破,完成了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传统古建聚落结构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传统古建聚落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传统古建聚落规划改造及功能综合提升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形成传统古建聚落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19项,新工法新工艺4项,完成技术规范4项,申请专利18项,发表论文72篇;出版著作13部,编制完成技术指南、导则7项,推动了传统古建聚落适应性保护技术的集成应用,在苏、辽、京、晋、渝、闽等地进行了21万平方米的传统古建聚落的技术集成的示范基地建设,初步实现了传统古建领域的跨地区的产业化示范,培养和造就了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了传统古建聚落的功能提升和环境质量改善,推动了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技术的升级,有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沈旸)
(责任编辑:李震 审核:毛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