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和文化活动

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东南大学专场演出预告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3-05-18浏览次数:1810

 
   
        知道董生和李氏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么?听过?来重温经典吧。没听过?那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这是一段富于传奇色彩的佳话,一份辗转反侧、历尽艰辛的爱情,更是一次追求合理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以鲜活生动的人物性格,诙谐幽默的语言,优美生动的音乐,细腻典雅的表演将其细细描摹。是它给所有参与其中的导演、编剧、演员的艺术生涯添上了生动的一笔,是它一次又一次感动了台下的每位观众。大戏空降,我们在焦廷标馆等您!
 
演出时间:2013年5月24日(周五)18:30
演出地点:东南大学焦廷标馆剧场
领票时间:2013年5月22日(周三)11:30
领票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西侧门厅(演奏厅旁)
 
剧目介绍:
       富户彭员外临终之时,恐其妻李氏移情再醮,密嘱其邻——塾师董四畏暗为“监管”。董乃久困场屋之冬烘生。因葬母借贷于彭,无奈应允。窥探李氏行止,遂成“每日功课”,董不禁为李氏才色所动。某夜,董登墙窥李,见其月下窗前,一改昔日缟素,元人小令,低吟浅唱,且移灯西厢,遂疑有奸情。董不忘彭之嘱托,逾墙排闼而入。谁料西厢内外,唯李氏一人。董自惊唐突,正匆惶欲退,忽遭李氏一阵嬉笑怒骂,董顿悟李对己之苦心,两人遂有偷期之秘。但董想及彭,是夜事竟不谐。翌日,董又上坟向彭“述职”。自觉“书生暗室欺心”,董在彭魂威逼之下,跪地受责。彭魂掷剑令董“代行家法”,戮杀李氏。董哀求未果,冲冠一怒为红颜,严词痛斥彭之不仁不智,致人不信不义,并规劝彭甘于消亡。彭慑于儒生凛然正气,含愤隐去。董生李氏,终为夫妻。
 
主创人员:
编剧:王仁杰   
        国家一级编剧。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修班。原为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客座教授、福建省文史馆员,文化部授予“昆曲艺术优秀主创人员称号”。
 
导演:卢昂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新世纪杰出导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曙光学者”,并获首届“曙光奖”。已执导近四十余部各类戏剧作品,六次荣获“文华奖”;五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荣获“文华导演奖”以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原导演:苏彦硕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荣获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导演奖及多次省戏剧会演优秀导演奖。
 
主演:
曾静萍
        国家一级演员,工旦行,现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次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第四届“十大杰出女性”;福建省优秀拔尖人才;福建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优秀专家;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主演:龚万里
        国家一级演员,梨园戏科班出身,工丑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曾获第十一届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福建省首届青年演员比赛金牌,省会演“最佳男演员奖”。
 
主演:吴幼清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工贴行,曾获第十九届福建省戏剧汇演获演员奖。
 
主演:林赋赋
        梨园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科班出身,工丑行,中国华侨艺术家协会会员,电视台专栏节目主持人。
        曾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水仙花”唱腔大赛“最佳演唱奖”,福建省二十届戏剧会演“演员奖”等;主持的电视专栏节目获省市电视艺术一等奖。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中国地方剧种,起源于福建泉州,流行区域涵盖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广大的闽南语系地区。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可追溯的历史达八百年之久,比昆曲早两百年,比京剧早六百年。著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文献记载,刊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荔镜记》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印刷品。由于历史悠久,梨园戏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形态,被学术界誉为“南戏活化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有各自的专属传统剧目,俗称为“十八棚头”。
        “上路”流派:宋元时期,福建省邻近的江西、浙江两省的南戏班社流入泉州,他们在泉州长期定居下来,与本地的声腔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因为,宋朝时的地方最高行政区称之为“路”,泉州人习惯把邻近的、偏北方向的江西、浙江两省地区称之为“上路”。于是,就把这一流派称之为“上路”。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风格古朴苍劲,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古剧目,历史价值非常珍贵。如《王十朋》与《孙荣》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荆”、“杀”,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蔡伯喈》是宋元南戏著名剧目《琵琶记》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王魁》与《刘文龙》是非常古老的宋元南戏的早期剧目。特别是《朱文》,是明朝《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价值尤为珍贵。
        “下南”流派:相对于“上路”,泉州本地人自称为“下南“。由泉州民间音乐歌舞发展起来的梨园戏流派,便称之为”下南“。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间故事,风格粗犷,散发着浓烈的草根气息。有《郑元和》、《梁灏》、《百里奚》等传统剧目。因为上路与下南两个流派的演员都是由成年人组成的,所以又合称为“大梨园”或“老戏”。
        “小梨园“流派:南宋时,许多皇室成员定居泉州,他们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娱乐的“家班”。南宋灭亡后,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间,便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因为他们的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个行当,所以俗称“七子班”。又因为他们的演员多由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担任,相对于“大梨园”,他们又俗称为“小梨园”或“戏仔”。小梨园流派是梨园戏艺术水平最高雅的一个流派,风格典雅缠绵,表演细腻精致,保存了许多明朝初期的南戏剧目。有《陈三》、《吕蒙正》、《郭华》、《刘智远》、《蒋世隆》、《朱弁》、《高文举》等优秀传统剧目。其中,《刘智远》与《蒋世隆》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刘”、“拜”,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
        梨园戏的表演程式,古朴独特,生动优美,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程式规范,俗称“十八步科母”。在中国戏曲长廊中独树一帜,尤以旦角程式最为著名。有许多动作,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人物形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梨园戏的音乐属曲牌联缀体,保存有传统曲牌一百五十多首,场景音乐三百多首,音乐风格古朴动听,优美宛转,在中国戏曲声腔中自成一体。保存着许多唐宋的大曲、法曲与词牌,例如《摩诃兜勒曲》、《玉树后庭花》、《霓裳羽衣曲》、《甘州歌》等。用于伴奏的洞箫、南琶、二弦、三弦、南嗳都是很古老的乐器。司鼓乐器为“南鼓”,打鼓时将一只脚放在鼓面上,运用脚跟的压力变化,敲打出千变万化的鼓点节奏,俗称“压脚鼓”,在中国剧坛十分罕见。
        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
 
 
 
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常年招新,欢迎报名! TEL:52090188(何老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