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务求实效,东南大学整改落在实处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出成果、最见成效的阶段,也是师生员工最为关注的阶段。东南大学在前期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际,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破解发展难题为重点,以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在提交全校师生征求意见的校领导班子整改落实方案中,提出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10个方面的整改思路及对策,确定了21项工作着手进行整改。在整改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既治标又治本,既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使整改落在实处。
一、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如何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发展方式向内涵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发展方略,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上下关注的重大问题。东大党委立足长远,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出抓规划、定制度、建队伍、调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战略管理能力,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为学校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加强战略思考,对《“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行修订,开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思路的预研,使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更加明晰。二是制定《东南大学章程》,明确和理顺学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任务目标、权利义务、财产与财务制度、章程修改程序等重大事项;进一步界清党委与行政、校院系的责权利、行政与学术等之间的关系。按照“废、改、立”的方针,对现有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依法治校,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初步建立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制度框架,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三是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和推进人才聘用与考核机制改革。把加强35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年度百名优秀青年教师派出进修计划,制定并实施《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条例(试行)》、《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实施办法》,《东南大学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东南大学新进教师聘用办法》等办法,建立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和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教师引进与退出机制,增强学校人才队伍的活力,努力培育新一代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四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院(系)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院(系)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立足当前、破解难题,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东南大学坚持深入实际、问计于民、立足当前、破解难题,从着力解决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若干薄弱环节入手,突出重点,明确整改落实项目。
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实行本科大类招生与培养,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拓宽培养口径,完善与实施教学规范,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规范管理、鼓励创新,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多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完善适应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更多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进修、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大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为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继续保持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量持续攀升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科研质量的提升,更加重视对重大成果的培育,大力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对分散在不同院(系)的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进行重组,进一步推动校内学科、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力度。按照有利于高水平团队和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争大项目、出大成果、拿大奖项,有利于促进教师潜心做学问、十年磨一剑的要求,加强对合作科研的引导与组织,制定鼓励合作科研和共同承接大项目的相关政策,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信息工程学院通过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及南京“无线谷”建设,把学科建设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把校内学科集成与国内外资源集成结合起来,巩固其国家重点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使建设国际一流学科目标成为现实。
为切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把加强“三风”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完善群众参与依法治校的制度保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作为落实整改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使整改项目落在实处。
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三保”多做贡献
东南大学多年来紧紧围绕“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这三个“最”来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长期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优势。最近,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08年度全省高校科技工作服务江苏情况的统计结果,东南大学在所有七项指标中均名列第一,拿了七块“金牌”。他们与苏州市联合创办的东大素质研究院,被苏州市领导誉为“市校合作最成功的范例”。
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切实发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更加主动、深入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东南大学在整改落实中,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服务平台体系,结合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根据苏南、苏北、苏中发展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抓住南京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的契机,全面参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4530”计划的实施,重点在“一谷七中心”的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即全力推进“南京无线谷”的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智能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新型光电产品研发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与技术服务、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设计、电力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设计、新型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复合材料研发与制造技术服务平台等中心的建设。二是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苏州研究院、无锡分校和常州研究院的建设,推进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分园落户无锡分校,重点推进2-3个行业共性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深化校企联盟工作,巩固和深化与500多家企业的联盟关系,完成江苏13个省辖市的第二轮科技成果展示洽谈,进一步加强学校主要学科、科技人员与企业、地方的交流,不断扩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面,使学校相关学科与江苏绝大多数骨干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办好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实事
在整改中,东南大学立足当前实际,加快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建设,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题,积极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环境,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效果取信于民。
东南大学2006年迁入九龙湖新校区后,交通不便、文化氛围不足、体育设施不完备是师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学校除增加班车,延长节假日班车时间外,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已争取市区两级支持,初步落实了南京地铁三号线南延至九龙湖新校区的事项,使师生出行问题有望在几年内根本解决。针对师生提出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不足,景观绿化单调的意见,学校已组织力量制定《东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校园文化景点建设规划》,分步骤加以实施。并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九龙湖体育馆设计方案的遴选及完善,近期将开工建设。
对一些涉及师生切身利益问题,学校也即知即改,如近期调整了校内岗位津贴及退休职工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待遇。进一步加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在今年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好于去年水平。对师生关心的学生宿舍区车棚建设、青年教师集体宿舍改造、教学楼教师休息室条件改善及教学区学生饮水难等问题,也都落实了经费计划,近期便可整改到位,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