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和文化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精彩演讲“中国性文化的六大变迁”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5-03-30浏览次数:5713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系列演讲(三)

演讲人: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  题:当代中国性文化的现状与反思

时  间:4月1日(周三)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

  

推荐理由

潘绥铭教授是我国性社会学研究的泰斗,有“中国性社会学第一人”的美誉。曾被学生选为人大“四大名嘴”。他的研究触及社会热点,他的观点对学界影响深远,他的演讲幽默风趣,几乎五分钟就会引起笑声与掌声。这位六旬老人是在为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推开一扇尊重、追求个人权利的大门。

  

潘绥铭教授简历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性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兼职任卫生部预防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婚姻家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性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国政府预防艾滋病合作项目的国家级专家等,并出版多部研究专著。

潘绥铭教授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中国性产业”、“性化中国”等基本概念。他论证了“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即扬弃“性的医学化”,在“初级生活圈”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讨论“性”的种种现象及其意义。他坚持主张:“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在方法论方面,他于2007年提出与论证的“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被学术界认为是创新学派。他专注于定量与定性两种社会调查中的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创立介于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的“社区考察方法”。

在2000年与2006年两次进行了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的针对性关系与性行为的调查;从1991年到2006年,他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的性爱进行过5次调查。他在此基础上所著的“中国性研究系列报告”,在中国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人的“性”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从1998年起,他带领其学生,定性调查了中国13个红灯区中的近1100位小姐与相关人物,成为中国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学者。

他着力批判精神禁欲主义;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处于少数地位的“性”申辩;以“人权道德”的态度启蒙社会、为人处世。他培养出来的8位博士与12位硕士大都成为中国性社会学的新兴力量。至2009年6月,他累计发表专著15部、译著4部、主编22部;英文论文33篇、英文专著1部;中文论文96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其中核心期刊19篇(人民大学的标准),其中《中国社会科学》3篇。

  

主办: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电话:52090217

地址:教六楼2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