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寻访身边的榜样】积小成大 无“微”不至——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专家黄晓东教授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7875

四月的南京,细雨蒙蒙,梧桐参天,生机盎然。午后的四牌楼校园,宁静幽美,一片片嫩绿新叶,竞相生长;一阵阵清风拂来,令人心旷神怡。4日下午3点南高院东侧的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笔者采访了我校微电子专家、80后教授黄晓东。

初次见面,黄晓东主动向我们打起了招呼,热情地给我们端了一杯温开水。采访中,他始终面带微笑,认真聆听着我们的提问,耐心细致地作答。黄晓东“平凡而又不凡”的精彩人生,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他的儒雅谦恭、睿智担当以及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这些“闪光点”从他言谈举止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不炫目却很柔和。

作为我校青年教师骨干,黄晓东长期坚守科研教学第一线,从“微纳电子器件”研究到攻关“微能源”,潜心学术,无“微”不至;在学生心目中,黄晓东学识渊博而不自傲,治学严谨而不严厉,爱岗敬业,潜心育人,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周围同事的眼里,黄晓东是一位各方面都值得称道的好老师,他总是尽己所能地服务集体、帮助别人,积小善为大善,一撇一捺之间尽显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真谛。

“做研究的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2001年黄晓东考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他放弃免研外校的机会,以学院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加入全球第二大的DRAM芯片公司——Qimonda。2009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晓东毅然辞去安逸的外企工作,申请到香港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回到母校“暂住”一个月,突击英语。考完托福后,在猎头公司的撮合下他又到中兴通讯南京研究院短暂地工作了几个月。2009年9月黄晓东前往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提前毕业,成为他的导师从教近30年来唯一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其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无论科研还是教学,我感觉自己与高校的节奏很合拍,回到母校工作我感觉很幸运也很有干劲。”黄晓东微笑着说。2013年12月,31岁的黄晓东作为东南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被破格录用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攻微纳电子器件与传感器方向。此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乐在其中,沉迷其中,经常周末也在实验室潜心钻研。2014年11月23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对黄晓东而言却是难忘的记忆。这天黄晓东对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的爱人说:“我要去一趟学校,昨天的数据还得补测一下。”“你放心去吧”,黄晓东听到爱人这句话,安心地扎进了实验室。不料,晚上他爱人突然羊水破裂。家人不停地给他打电话,硬是联系不上。直到晚上9点多,黄晓东结束了测试,这才发现那20多个未接来电显示,他一反科研时的沉稳冷静,急忙打车前往医院,万幸母子平安。

2016年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了完善学科布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瞄准了“微能源”这一新兴领域。电子学出身的黄晓东被赋予“挑大梁”的角色,担起了“卡脖子”技术研究的重任。

黄晓东介绍,未来的微型机器人、微型飞行器等微系统只有米粒大小,可用于情报收集等国防领域,在植入性医疗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但是如何给微系统进行有效的能源供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应的方向称之为“微能源”。国际上关于微能源的研究还很少。相比于传统的宏观能源,微能源的尺度效应使得它在设计、材料、结构和制备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限制,需要采用创新的思路开展研究。

新方向对于在电子领域已卓有成就的黄晓东来说,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因为“微能源”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电化学、材料等诸多领域,这些对他而言都是知识盲区,而且科研平台也需重新构建。实验室主任黄庆安教授曾对黄晓东说过:做研究的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黄晓东铭记于心,时时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黄老师的办公桌上经常文献堆成一摞,而且上面还有用红笔、黑笔、铅笔做的笔记,这还只是他一周的量”,研三学生张菲满是敬佩。面对知识盲区,除了看文献外,黄晓东从头“啃”起电化学、材料等专业书籍,还经常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到会场向同行请教,遇到来实验室用电镜的相关专业学生也会“抓住”不放。“那时我就像是从头读了一个博士”,他开玩笑地说。“不过科研对我来讲,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件有兴趣去做而且很想做好的事情。”他多次这样说。

科研上,黄晓东可谓“拼命三郎”。刚开始研究“微能源”的两年,黄晓东没有任何成果发表,但他从不叫苦,从不抱怨,始终在踏踏实实地积累着,从无到有。从微纳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到微能源研究方向的开拓,黄晓东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努力拼搏。遇到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时,他总是和学生一道坚守在实验第一线,亲力亲为。“直到去年,微能源的研究算是入门了,也初步取得了一些结果,不过更漂亮的成果还在后面。”黄晓东自信地说。

“十年磨一剑”,黄晓东厚积薄发,开始崭露头角,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2016年至今,黄晓东担任IEEE电子器件与固态电路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或共同主席,2018年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并先后入选了江苏省双创、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仅2018年他就在“微能源”领域的权威刊物连续发表了4篇SCI论文。

“希望我的学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

教育是一种传承。2007年,当时还是硕士生的黄晓东撰写的一篇论文被国际权威会议录用,他受邀到美国亚特兰大作口头报告。这对于当时连国内大城市都没去过几个的黄晓东而言,出国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一下子被推上国际讲台,他着实有些忐忑不安。“优秀的学生应当到国际舞台上去历练”,黄庆安教授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还毫不犹豫地资助他去美国开会,而且细致地教他着装和其他会议礼仪。分会报告一共安排6个主讲人,其余5人分别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荷兰特温特大学等世界名校,黄晓东是唯一来自亚洲的学者,也是其中唯一的硕士生。在提问环节他有些紧张,以至于有个问题没听懂。这时黄庆安老师从听众席站起来,给他做起了翻译。事后黄庆安老师对他说:“这都没什么,关键是你得见识过这样的场面,才知道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才可能做出国际认可的一流成果。”

“我很感激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师长,他们亦师亦友,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更优秀并尽己所能地把学生往前推”。2009年初,黄晓东决定申请到香港大学读博,但离3月份的正式申请仅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他感到前途未卜。这时秦明教授鼓励他道:“没关系,如果香港那边没申请成功,你就回到我这边来读博好了”,秦老师的一席话滋润着黄晓东的心田,让他的顾虑一扫而光。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他和导师PT Lai教授在实验方案上有时会发生分歧,最终导师总是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威严,鼓励他沿着自己的方案先试试。博士毕业后,他和导师谈起了做博后的打算,听到这些导师马上动用自己的人脉,积极帮他联系了香港科技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刚到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时,Johnny KO Sin教授对他说:“博士后的合同可以是3个月,也可以是3年,以有利于你的学术前途为准。”“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这些塑造了我的今天”,黄晓东说:“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更进一步。”

黄晓东教学历年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他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固态电子器件(双语)》是电子学院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每个学生都是一位性格鲜明的个体,一位需要关注和尊重的主体”,讲台上黄晓东很清楚学生的期待,总是循循善诱。“黄老师上课能直接喊出每位学生名字后面的两个字,很亲切”,这一微小的举动让研二学生何欣怡印象深刻。

黄晓东还经常“讲道理”引导学生:“工程类背景的同学要有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想到好方法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它有哪些不足之处;碰到不好的一面时,多想想能否实现它的创新性应用,化腐朽为神奇,这其中往往蕴含着重大发现和创新。”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大家不要急着翻书,先用心地想一想”。

“研究的目的是去发现现象并找出规律,而不是单纯地把实验做得有多好、性能提的有多高,实验数据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博士生张超对这句话有很深的体会。一次,张超泄气地拿着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找黄老师讨论。“本来以为他在吹牛,没想到他说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就拿起笔在那儿画,画着画着规律就显现出来了,当时就超级佩服他”,张超难掩激动地说。

“在他的课堂上,他总将深奥的电子原理讲得生动有趣,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才高八斗,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学富五车,他把智慧洒满课堂。”这是2015级学生在黄晓东获得“第13届东南大学吾爱吾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受喜爱的老师”时给他的颁奖词。

近三年来,黄晓东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连续获得校级或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他鼓励研究生要做“有原创性、有深度”的研究,所指导的研究生能力突出,成绩优秀,全面发展。师生关系和谐融洽。2016年的一个傍晚,学生石晶晶和张菲突然推开办公室的门,很腼腆地站在黄晓东面前,说道:“黄老师,今天是您孩子的生日,我们买了个蛋糕,祝他生日快乐。”黄晓东的脸上闪过惊讶,随即一股暖流在胸中弥漫开来。

“他总是在一点一滴之间与人为善”

黄晓东身上有着一种特有的东大人情怀。他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也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求学经历。 这些经历原本像是散落的点,回到母校工作后,这些点在他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不只需要默默无闻的总工程师,更需要“敢做、会做、敢说、会说”的人才,这是他对新时代东大人的期待和定位,也有机地融入他平日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电子器件(双语)》的课堂上,黄晓东分享着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橘园食堂地面上有个插座弹起来了,经过的学生都被绊了一下,事后每个人都皱了下眉头,露出各种表情,但就是没人回头踏上一脚。”这让黄晓东很沉重。他经常用类似的一些小事告诫学生,如果你想取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成就,很多时候就需要这样“顺便踏上一脚”的努力。他说这就是“善”,是“担当”。担当应当成为东大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习惯。

在工作中,黄晓东对于集体的事情总是很热心,主动担当,乐于奉献。有一次,实验室过道的一块瓷砖掉了下来,过了好久也没人修。黄晓东来到实验室外的工地,要了些水泥,动手把瓷砖贴回到墙面上。这件事很小,却看在同事的眼里。同事们这样评价黄晓东:“他总是在一点一滴之间与人为善。”“他有格局,也注重细节,但凡他承担的事情,总是让人很放心,他总能办得妥妥帖帖。”

意识到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事关重大,黄晓东自告奋勇,主动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做起了“义务劳动”。除了主动承担起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和本科毕业设计生的安全培训,还针对研究生开设了《MEMS工艺与安全规范》课程,并为此编写了符合实验室特点的讲义。原本枯燥的规范在他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讲解下一如既往地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普遍感觉收获颇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意犹未尽,甚至提出:能否把这门1学分的课程调整为2学分的课程?

在黄晓东心中,回到母校工作是他最正确的选择。他第一次踏入四牌楼校园,便深深地为东大悠久的文脉所吸引:茅以升、叶企孙、杨廷宝、泰戈尔……这些只在书本上见到的名字,突然在眼前变得鲜活、亲切起来。在谈起他学生时代获得的众多荣誉时,2005年他代表学院捧获的“东南大学校史知识竞赛一等奖”的荣誉最让他称道,至今他仍对东大的辉煌历史如数家珍。“东大的事业薪火相传,每一代东大人都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执着和担当,为东南大学培养新时代领军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奋斗自己的青春,收获自己的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这首小诗《苔》,质朴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苔花即便如米粒般微小,也有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能如牡丹那样尽情绽放,高贵完美。生活中每个平凡人,就像生长在角落里的苔,不起眼却悄悄绽放着青春,凭着执着的信念,向着美好的未来,焕发“平凡而又不凡”的生命光彩。(汤海林 宋业春)

  

人物简介:黄晓东,1982年9月生,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先后入选江苏省双创、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IEEE电子器件与固态电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或共同主席。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东南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大学(提前毕业)。研究方向包括:微能源与微系统、MEMS传感器、纳电子信息器件与技术,发表SCI论文 30多篇,授权专利10余项。教研方面,获东南大学第24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第13届吾爱吾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受喜爱的老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多次获得校极以上优秀论文。


【院系荐语】大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投入和奉献正在且已经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也许现在的他们还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但只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诲,必然可以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教育新使命添砖加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汤勇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