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东大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东南大学:价值引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7-02-22浏览次数:3195

2017-02-20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


东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人才战略需要,坚持“充分选择上的重点引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抱负,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中,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开展基层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学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程树立育人为本、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观念,引导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地区去,鼓励学生做有志向、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领军人。

    实施东南大学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征途计划”,依托第一课堂的全程覆盖,第二课堂的潜移默化,辅以网络课堂的有效补充,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培训、实践等环节融会贯通,聚焦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全程量体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以合作共建为途径,拓展基层就业市场、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部署,延续“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关注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全力开拓就业市场。

    全面推进、重点培植,切实落实基层就业项目。加强与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在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中建立“广育苗、精栽培、勤回访”的“循环交互式工作体系”,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的职业理想,为各基层单位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立足本土、辐射四域,实施“校地合作版图计划”。围绕国家未来重大地区发展战略,在稳定发展本土优势的同时,积极外拓其他区域合作空间,重点面向西部、东北地区,为学生尤其是生源地学生开辟一批新的就业创业领地。

    旨在传承、实践先行,携手重点行业单位共塑学生就业价值观。依托“领航计划”促进重点行业单位人才结构和学校人才布局协同发展,着力引导毕业生在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的传承感和使命感,共同提升学生就业价值观。努力建设常态化互动交流,以体验实践为主,主题文化宣传为辅,打破认识壁垒,确保重点行业单位就业学生数量保持延续性增长。



三、以精准服务为根本,提升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工作

    学校非常关注毕业生基层就业形势,定期总结分析毕业生基层和西部就业情况。院(系)负责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老师对毕业生逐个摸底,了解基层就业意向和就业现状,定向推荐适合学生需求的基层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基层就业、西部就业咨询和辅导工作,给予毕业生合理的基层就业建议和推荐。

    开展“就业助力计划”,提供基层就业定向精准帮助,针对基层就业、西部就业的学生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制度,组织走访调研基层就业状况。邀请已经在岗的选调生、村官和西部就业的校友来校做工作经验分享,针对毕业生关心的面试心得、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心路历程、收入待遇等问题给予解答。

    在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开辟基层就业信息专栏,实时发布各地选调生、村官和西部、东北地区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并在每日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精准推送到毕业班学生;优先安排招录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和西部、东北地区的就业单位,并在校内广泛宣传,确保招聘会效果。

四、以典型人物为榜样,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热情

    东南大学在校内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就业、西部就业项目,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在基层和西部地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投身基层和西部的优秀学子,他们怀揣梦想,坚守信念,在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行业中了解国情,熟悉民情,锻炼才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学校定期邀请基层就业、西部就业校友回校园参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各类活动,举办校园讲座、经验分享等,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作用;结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村官到校选聘,请已工作的校友回母校宣讲政策和工作情况。2016年12月,邀请长征五号“01”指挥员胡旭东回校参加活动,并对现场两千多名同学讲述自己奔赴西部,投身航天的经历和感想;2014年12月,邀请在云南昭通任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刘晓帆回校,讲述自己在西部、在基层的工作体验;每年组织支教分享活动,激励同学们赴基层支教……各项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基层就业氛围,激发了学生基层就业热情。

(一)胡旭东:铁心向党 铁血担责 铁胆攻坚

    胡旭东: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01”指挥员,是目前我国火箭发射最年轻的“01”指挥员,被称为神箭的“掌舵者”。他出生于1980年,2003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后,胡旭东毅然来到祖国西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胡旭东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统筹谋划、指挥决策等工作。曾参与发射任务40余次,担任北斗二号、风云二号“01”指挥员2次,是文昌测发系统学术带头人。因成绩突出,被评为组织指挥标兵,获文昌航天发射场优秀科技干部,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01”指挥员,被称为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能否“顺利发射、准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圆满发射”得以实现的关键。长征五号是我国全新研制的一型大推力、高可靠、无毒无污染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第一次作为‘01号’指挥员负责火箭发射是在2011年,发射成功之后心情非常激动,感觉自己选择发射场工作还是对的!”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做“01”指挥员时的情景,胡旭东已经很从容,虽然跟妻儿长期分居,但当火箭发射成功的那一刻,他觉得此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转战文昌,胡旭东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止步,为了适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新的指挥模式,他没有照搬西昌做“01”的经验,而是探索出一套新的指挥模式。文昌航天发射场初建时,绝大部分岗位人员没有执行发射任务经验,为了培养人才队伍,胡旭东带着第一批骨干开始技术攻关。2012年,他再次带领技术骨干赴北京、西安、上海、天津等地研究学习新一代火箭知识,对岗位人员进行锤炼。截至目前,他先后为文昌发射场各系统培养了20余名系统指挥员,为动力系统培养了40余名岗位技术骨干、操作能手。

    为了尽快攻破火箭测试发射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胡旭东学会了和时间赛跑。他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一线工作的经验,针对年轻操作手的实际情况,研究摸索了一套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参试人员的学习热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利用饭前的时间开展“每日一问”活动,充分检验了人员测试准备情况,并通过集体讨论、指挥员点拨的方式逐个击破测试中“三误”问题,为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刘晓帆:珍惜“被人需要的机会”,支教老师转岗大学生村官

    刘晓帆,湖北襄阳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供职于苏州市设计院,2013年9月辞去工作,志愿赴云南省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篙枝坝小学支教一年,2014年9月成为官房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2016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当代青年学子的“大格局”:蒿枝坝的守望者》,报道刘晓帆的事迹。

    2013年7月,刘晓帆从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顺利进入苏州市设计院工作。当他得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需要支教老师时,仿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9月初打定主意,一个月就完成了跟父母沟通、向单位辞职、行前准备等工作。

    刘晓帆被安排在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下面的蒿枝小学,这是荞山镇17个教学点中最偏远、最落后的小学,一共有一到三年级3个班,100多名学生。那里是一个20多天都见不着太阳,一到11月份就开始结冰,最冷的时候地上的冰有两三公分厚的地方。教室陈旧,连窗户都没有,除了硬件设施的极度缺乏,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也令刘晓帆吃惊:“二年级的孩子连最基本的加减法都不会做。”因此,除了必修的课程,他给孩子们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课。学校用的煤炭、蔬菜、肉,刘晓帆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背回来,下雨天裤腿卷得老高,还常常一身泥。



支教一年结束后,他做出了一个让父母意想不到的决定——报考村官。2014年9月,刘晓帆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如愿被选聘为荞山镇官房村的大学生村官。“哪怕是能帮到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我都觉得自己的努力有意义,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实在,很幸福。”刘晓帆笑道。 “位置不一样,视角和能做的事情也会不一样。做村官,我能整合更多的资源,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找准定位,转变角色;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发挥优势,建功基层。”这是全县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县委组织部领导的殷切希望。“明确职责,分配任务,确保大学生村官能扎根基层、锻炼成长。”这是彝良县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最后都成为了刘晓帆的缩影。

    “心中装着多少真情,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为了帮助最需要的贫困群众,再远他也要到群众家里走走看看,一件件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却深深地感动着当地群众。刘晓帆的辛勤付出,得到群众肯定,组织认可,在2015年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中,被考评为优秀。

    刘晓帆认为:“有人需要我,我的工作、我的人生才有价值。从之前的支教,到报考村官留下来,一直是这种思想在延续。”放弃城市优渥的条件,不远千里来到彝良,脚踏实地,扎根农村,发挥自身优势竭尽全力服务群众,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对“在脱贫攻坚中实施大学生村官建功立业行动”最好的诠释。


关闭